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不知

三不知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即智襄子)帅师伐郑,次(军队次宿)于桐丘(今河南扶沟县西二十里)。郑驷弘请救于齐……中行文子(即荀寅,又称荀文子,此时正在齐国)告成子(即陈成子,名恒)曰:‘有自晋师告寅者,将为轻车千乘以压齐师之门,则可尽也(可尽歼齐军)。’成子曰:‘寡君命恒曰:“无及(攻击,打击)寡,无畏众”。虽过千乘,敢辟(同避)之乎?将以子之命告寡君。’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文子自恨不知敌情)。君子之谋也,始、衷(同中)、终皆举(谋虑)之,而后入焉(入,指入言于上)。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荀文子认为,谋划一件事情,应当对于事情的全面情况有所了解,考虑到始、中、终三变,然后才能提出建议,付诸实行。如果对事情的原尾并不了解,就不能无知妄说,轻率地去提出自己的意见。从晋军中听到的消息并不全面,因此不同意报告齐王。

后以“一问三不知”用为俗语,泛指本无所知或故作不知。《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在小说或戏曲中,有时“三不知”作“突然”解。《醒世姻缘》二五:“正好好的,三不知又变坏了。”


一问 “三不知”,通常人们理解为什么都不知,这也不知、那也不知。意思虽然不错,但于原意不确。为什么不说一问 “七不知”或 “八不知”呢? 为什么单单说 “三不知”呢?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荀文子的话说: “君子之谋也,始、衷 ( 中) 、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原来,晋国的将军荀瑶准备率军攻伐郑国,朝廷上下有的赞同,有的反对,使得荀瑶一时拿不定主意。谋士荀文子说了上述那番话,认为战事的开始阶段、中间过程、最终结果等情况都不清楚,怎么能进行呢? 荀瑶将军听了此番议论后,便放弃了攻打的计划。

因此,“三不知”指的是事情的 “始、中、终”三个阶段都不了解,而后则泛指事事不知之意。

有的地区口语中的 “三不知”,则是有时、偶尔等义,这就属于方言、俗语的问题了。


【词语三不知】  成语:三不知汉语词典:三不知

猜你喜欢

  • 马老知道

    同“老马识途”。清钱谦益《费县道中》诗之三:“枥中马老空知道,爨下车劳枉作薪。”

  • 云阳刑市

    指韩非出使秦国,被李斯、姚贾诬害,冤死云阳(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狱中。后以此典借指刑场或行刑地。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在荀卿门下学习。韩非曾多次上书韩王,建议变法图强

  • 律谷

    源见“邹衍吹律”。指黍谷。《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律谷罢暖。”李善注:“律谷,黍谷也。吹律以暖之,故曰律谷。”【词语律谷】   汉语大词典:律谷

  • 郑家婢

    同“郑玄家婢”。清 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丽品》:“每一掉文,如匡说解颐,不数郑家婢泥中之对。”

  • 掌上承恩

    源见“掌上舞”。谓凭轻歌妙舞获宠。宋黄昇《清平乐.宫词》词:“当时掌上承恩,而今冷落长门。”

  • 郇国厨

    同“郇公厨”。清俞樾《驻云飞》曲:“甘脆肥酿,郇国厨中品最丰。”【词语郇国厨】   汉语大词典:郇国厨

  • 弱翁且大用

    魏相(?-前59年)字弱翁,济阴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人,西汉大臣。举贤良,任茂陵令,后迁河南太守。魏相抑制当地豪强,后因故被罢官。魏相与光禄大夫丙吉友好,丙吉写信给魏相说:“朝廷已深刻了解到弱翁(魏

  • 回雪

    《文选》卷十九三国魏.曹子建(植):《洛神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三国魏.曹植在《洛神赋》中,用被风吹卷而回旋的雪花来形容洛神飘飘的舞姿。后用为咏女子优美舞姿之典。唐.李群玉

  • 仇牧之死

    《左传.庄公一二年》:“十二年,秋,宋万弑闵公于蒙泽,遇仇牧于门,批而杀之。”《史记.宋微子世家》:“大夫仇牧闻之,以兵造公门。万搏牧,牧齿著门阖死。……”宋大夫仇牧,闻宋万杀宋湣公,执兵刃趋公门,手

  • 閟烛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死后,葬郦山,其墓中“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张守节正义:“今帝王用漆灯冢中,则火不灭。”后遂以“閟烛”指藏于墓室中的烛火。明徐渭《铜雀妓》诗:“重泉锁玉燕,閟烛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