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语掾

三语掾

世说新语.文学》:“阮宣子(阮修)有令闻(好名声),太尉王夷甫(王衍)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将无,莫非;将无同,就是大约差不多)。’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掾是古代从属官员的通称)。世谓三语掾。”又见《晋书.阮瞻传》。

西晋时,士大夫崇尚玄谈,追慕高雅,以抽象虚浮的言谈为超脱尘俗,故王衍(或王戎)激赏“将无同”这样模楞两可的话。这是当时政治腐败、思想颓废的表现。

后世诗文中常把“三语掾”作为对幕府官员的赞美之词。

唐.元稹《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诗:“官曹三语掾,国器万寻桢(桢,筑墙时两端树立的木柱,引申指支柱)。”见《长庆集》卷十一)。

附明:关于“将无同”的含义,宋、明诸家有多种解释,总之有三种意见: ㈠ 不同, ㈡ 相同, ㈢ 莫非相同,该是相同。现通常解为后者。


偏正 掾,官署属员。此指因三字而任命的官员。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后用以对幕府官员的赞美。宋·苏轼《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欲知妙湛与总持,更为江东~。”△褒义。用于说话有分寸方面。→一字千金 一语破的 ↔高谈虚辞


【典源】《世说新语·文学》:“阮宣子(修)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衍)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艺文类聚》卷十九、《太平御览》卷二○九引《卫玠别传》,记为阮瞻与王衍之事; 《晋书·阮瞻传》记为阮瞻与王戎之事。

【今译】 晋代阮修 (一作阮瞻) 很有学识,太尉王衍问他:“老庄与儒教有什么同异?”阮修说:“莫不是相同?”王衍很欣赏他的回答,任他为太尉掾。人称为“三语掾”。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应答机敏,有才学。

【典形】 工三语、将无同、求三语、三语、三语掾、三语契、异同疑三语、三语作掾。

【示例】

〔工三语〕 清·宋琬《行路难》:“便便饱五经,讵若工三语。”

〔将无同〕 宋·范成大《次韵陈仲思经》:“从来峤南北,人谓将无同。”

〔求三语〕 唐·王维《同崔傅答贤弟》:“更闻台阁求三语,遥想风流第一人。”

〔三语〕 唐·白居易《李圯可京兆府户曹制》:“宜乎以三语自试,以一同自效。”

〔三语掾〕 唐·刘商《杂言同豆卢郎中》:“可怜三语掾,长作九泉灰。”

〔三语契〕 明·汤显祖《张郡丞枉过就别》:“留连三语契,感发四愁人。”


【词语三语掾】  成语:三语掾汉语词典:三语掾

猜你喜欢

  • 中钩

    源见“射钩”。射中带钩。指管仲射中小白事。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词语中钩】   汉语大词典:中钩

  • 舜讴歌

    同“帝舜歌”。唐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之一:“军旅西征僻,风尘战伐多。犹闻蜀父老,不忘舜讴歌。”

  • 三五少年日

    源见“东涂西抹”。指少年得意之时。宋黄庭坚《戏答王定国》诗:“非复三五少年日,把酒偿春颊生红。”

  • 眉间黄色

    《太平御览》卷三六四引《相书占气杂要》:“黄气如带当额横,卿之相也,有卒喜皆发于色……黄色最佳。”后因以“眉间黄色”为吉兆,谓人有喜事或吉庆之事。唐韩愈《郾城晚饮奉赠副史马侍郎及冯李二员外》诗:“城上

  • 咸阳兄弟

    指汉代咸阳的茅盈与其弟茅固、茅衷。传说茅兄弟三人在句曲山修道成仙。人称三茅君。句曲山,因此又叫三茅山或茅山。梁代陶弘景也曾隐居此山。【出典】:《梁书》卷51《处士·陶弘景传》742页:“(弘景)于是止

  • 拔群出萃

    高出众人。多指才能。《晋书.夏侯湛传》:“弱年而入公朝,蒙蔽而当显举,进不能拔群出萃,却不能抗排当世。”见“出类拔萃”。【词语拔群出萃】  成语:拔群出萃汉语大词典:拔群出萃

  • 杖化

    源见“杖化龙”。指得道成仙,乘龙飞升。唐白居易《黑龙饮渭赋》:“闻茂先之剑飞,见长房之杖化。”【词语杖化】   汉语大词典:杖化

  • 三相张家

    《新唐书.张嘉贞传.张弘靖》:“先第在东都思顺里,盛丽甲当时,历五世无所增葺(qì修补房屋),时号‘三相张家’云。”唐玄宗时用张嘉贞为相,德宗时用张延赏为相,宪宗时用张弘靖为相。三人都是张姓又都任职宰

  • 画凌烟

    同“标凌烟”。宋赵鼎《最高楼》词:“吾衰矣,不慕勒燕然,不爱画凌烟。”

  • 玉镜

    同“玉镜台”。明梅鼎祚《玉合记.参成》:“这分明,是温家勾凤引鸾的玉镜。”【词语玉镜】   汉语大词典:玉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