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亡命之徒

亡命之徒

亡:逃亡。命:即“名”。亡命:脱离户籍或改名。徒:人。原指改名换姓,逃亡在外的人。后也指不顾性命,违法作恶的人。郭彦(?-569年),太原阳曲(山西太原北)人。宇文泰任为虞部郎中。北周代魏,任澧州(今湖南澧县)刺史。澧州为少数民族居住之地,不听朝廷的命令,很多人不交纳赋税。他们一会儿聚在一起,一会儿四散分开,不从事农业。郭彦到任后,鼓励他们从事农业,禁止他们一起打猎,于是百姓们都以农业为本,家家都有余粮。过去那些逃亡在外之人,也都回来交纳租税,参加劳役。先前澧州粮少,常依靠荆州救济,自郭彦任职以来,粮食装满了仓库,再也不用运粮了。

【出典】:

周书·郭彦传》卷37,667页:“彦劝以耕稼,禁共游猎,民皆务本,家有余粮。亡命之徒,咸从赋役。”

【例句】:

旧唐书·乐彦祯传》:“从训又召亡命之徒五百余辈,出入卧内,号为‘子将’,委以腹心,军人籍籍,各有异议。”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74回:“此等山间亡命之徒,皆犯官刑,无路可避,遂乃啸聚山林,恣为不道。”


偏正 原指逃亡在外的人。后多指不顾性命、犯法作恶的坏人。语出《周书·郭彦传》:“亡命之徒,成以赋役。”清·褚人获《隋唐演义》18回:“他有一所私院的房屋,畜养许多~,都是不怕冷热的人。”△贬义。多用于描写冒险作恶、不顾性命的坏人。 →不法之徒 不逞之徒 ↔高人雅士


【词语亡命之徒】  成语:亡命之徒汉语词典:亡命之徒

猜你喜欢

  • 庑金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汉景帝拜窦婴为大将军,赐金千金,婴置帝所赐金于廊庑,任军吏取用。后因以“庑金”为轻财好施之典。唐陆扆《授朱崇节河阳节度使制》:“庑金咸伫于窦婴,竹马思迎于郭伋。”【词语庑金

  • 立男

    同“立子”。汉蔡邕《被收时表》:“臣年四十有六,孤特一身,前无立男,得以尽节王室,托名忠臣,死有馀荣。”【词语立男】   汉语大词典:立男

  • 秋毫不犯

    形容纪律严明,丝毫不侵扰百姓。唐李白《永王东巡歌》: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参见:○秋毫无犯见“秋毫无犯”。唐·李白《永王东巡歌》:“~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词语秋毫不犯】  成

  • 人生贵适志,何要名爵乎

    人生最难得的是顺适自己的志趣,而不需追求名誉官爵。《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 何许子之不惮烦

    许子:许行,战国时一位研究农家学说的人。惮:怕。 为什么许行君这样不怕麻烦。 后用作一般询问语,询问对方为什么不怕麻烦。语出《孟子.滕文公上》:“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清.李渔《

  •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后以“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形容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姚雪垠《李自成》二卷三十五章:“古人说‘

  • 徯帝

    同“徯后之望”。唐钱起《送蒋尚书居守东都》诗:“凤辇幸秦久,周人徯帝情。”

  • 鸡五德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二第二十三章:“田饶曰:‘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鸡虽有此五德,君犹日瀹而食之者何也?则以其所以来者近也。

  • 烟视媚行

    《吕氏春秋.不屈》:“人有新娶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烟视:微视。媚行:徐行。“烟视媚行”谓行动文静安详。并列 烟视,微微地看;媚行,慢慢地走。形容庄重、安详的举止。语出《吕氏春秋·不屈》:“

  • 酆匣

    源见“丰城剑气”。指丰城狱中掘得的剑匣。唐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秦台纳红旭,酆匣洗黄垆。”【词语酆匣】   汉语大词典:酆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