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伊于胡底

伊于胡底

伊:句首语助词。于:往。胡:何。底:尽头,终极。 弄到什么地步。 表示结果很糟。语出《诗.小雅.小旻》:“我视谋犹,伊于胡底。”郑玄笺:“于,往。底,至也。我视今君臣之谋道往行之,将何所至乎?言必至于乱。”《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机械相乘,得失倚伏,胶胶扰扰,将伊于胡底乎?”清.黄爵滋《论禁烟书》:“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慈禧太后演义》二五回:“即如裁并官缺一事,本为淘汰冗员,而外间不察,遂有以大更制度为请者,举此类推,将以讹传讹,伊于胡底?”也引作〔伊于何底〕。清.查继佐《罪惟录.抗运诸臣列传上.史可法》:“可法上疏曰:‘老成激而投簪,豪杰因之裹足,祖宗怨,天命潜移,东南一隅,不知其伊于何底也?’”清.范锴《汉口丛谈》卷五:“母泣曰:‘此女恶业,殆种自前生,不知今世伊于何底?’”


述宾 伊,句首助词,无义;于,往;胡,何;底,终点。走到哪里去。谓不知将弄到什么地步为止。形容后果不堪设想。语出《诗经·小雅·小旻》:“我视犹谋,伊于胡底。”郑玄笺:“于,往。”高亨注:“底,物的下部,此指最后境地。”清·林则徐《参劾因循不振之镇将沈镇邦等分别降勒休折》:“若不严参示儆,是南澳一带,前船虽已押回缴土,而后船又复踵至而售私,藏垢纳污,~。”△贬义。用于后果极坏之事。→不堪设想。也作“伊何底止”。


【词语伊于胡底】  成语:伊于胡底汉语词典:伊于胡底

猜你喜欢

  • 见怪不怪,其怪自坏

    见到怪异事物,不大惊小怪,怪异也就自然败坏(不能兴妖作祟)。语出宋.洪迈《夷坚三志己.卷二.姜七家猪》:“畜生之言,何足为信!我已数月来知之矣。见怪不怪,其怪自坏。”明.罗贯中《平妖传》三回:“此必山

  • 风月债

    明.汪錂《春芜记.瞥见》:“不意今曰出来,惹了一场风月债。”恋爱纠葛,情场风波,谓“风月债”。《红楼梦》第五回:“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词语风月债】   汉语大词典:风月债

  • 轻裘缓带

    裘:皮衣服。缓:宽松。穿着轻松柔软的皮衣,系着宽松的带子。形容态度闲适从容。典出晋羊祜之事迹。羊祜(221-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司马师妻弟。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五年(公元2

  • 身在江海,心驰魏阙

    《吕氏春秋.审为》:“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魏阙:指朝廷。意谓虽身不出仕为官,心却时刻念系朝政之事。唐.陈子昂《夏日晖上入房别李参军崇翮》:“余独坐一隅,孤愤五

  • 辙中鱼

    同“涸辙之鲋”。唐窦常《酬舍弟牟秋日洛阳官舍寄怀十韵》:“思凌天际鹤,言甚辙中鱼。”【词语辙中鱼】   汉语大词典:辙中鱼

  • 西州路

    源见“羊昙泪”。表示感旧兴悲、悼亡故人之情。宋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词:“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词语西州路】   汉语大词典:西州路

  • 钧天九奏

    同“钧天广乐”。宋杨万里《德寿宫庆寿口号》之五:“苍颜华发鹓行里,也听钧天九奏声。”

  • 苍生望

    源见“东山再起”。指百姓的厚望。唐钱起《哭常徵君》诗:“不遂苍生望,空留封禅文。”

  • 宠辱若惊

    《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患得患失的人,无论受宠或受辱,都不免要惊恐。后世谓受宠后的惶恐心情为“受宠若惊”。主谓 君王以居下为道,得之则惊喜,失之则惊恐。受宠、受辱都惊。

  • 久要不可忘

    见“久要不忘”。三国魏·曹植《箜篌引》:“~,薄终义所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