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众怒难犯

众怒难犯

意谓众人的愤怒难以抵挡。公元前563年,子孔代替子驷主持郑国国政。为贵族和各级官吏起草了一个誓约,要求他们各按职守,奉公守法。贵族官吏及其子弟纷纷表示反对。子孔想杀掉他们。子产出来劝阻并要求他烧掉这个誓约。子孔不同意,说:“制定誓约是为了治国,不能因众人反对就烧掉它,这样就成了众人为政,国家就无法治理了。”子产说:“众人的愤怒是难以触犯的,单凭个人意愿办事也很难成功。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是十分危险的。不如烧掉誓约,使大家安定下来,你继续执政,众人疑虑也可以平息。专权独断不能成事,触犯众人就要惹祸,你一定要焚毁誓约。”子孔同意了,便在郑国城外焚毁誓约,大家的不满也就平息下来。

【出典】:

左传·襄公十年》:“子孔当国,为载书,以位序,听政辟。大夫、诸司、门子弗顺,将诛之。子产止之,请为之焚书。子孔不可,曰:‘为书以定国,众怒而焚之,是众为政也,国不亦难乎?’子产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不如焚书以安众,子得所欲,众亦得安,不亦可乎?专欲无成,犯众兴祸,子必从之。’乃焚书于仓门之外,众而后定。”

【例句】:

唐·房玄龄《晋书·李特载记》:“弱而不可轻者,百姓也。今促之不以理,众怒难犯,恐为祸不浅。”


主谓 众人的愤怒不可冒犯。语出《左传·襄公十年》:“子产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边震遐《秋鸿》:“~,不犯,最好。”△贬义。多用于劝诫不可做出引起众人共愤的事。


解释众人的愤怒不可触犯。

出处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大臣子驷因为兴修水利,侵占了五个家族的田地。于是这五个家族联合一些不得志的人发动了一场叛乱,杀死子驷,劫持了国君郑简公。幸亏子产、子孔等人临危不乱,攻打叛乱者盘踞的北宫,杀死叛乱者,解救出了郑简公。

随后,子孔掌握了国政。他制定盟书,规定官员们要各守其职,完全听从执政者的命令。大夫、官员们一看都不肯顺从。子孔非常生气,打算将他们全部诛杀。子产劝阻子孔,让他烧掉盟书。子孔不同意,说:“制作盟书的目的是用来安定国家,现在见大伙发怒就烧了它,这岂不是成了大家当政?如果这样国家可就难以治理了。”子产说:“众人的愤怒不可触犯,专权的愿望难以成功,这两样加在一起更是难以安定国家,这是一条危险之路。不如烧掉盟书来安定大家。这样你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大伙也能够安定,不也是可以的吗?专权的愿望不能成功,触犯众怒会发生祸乱,你一定要听我的话。”

子产一席话说服了子孔,子孔终于在东门外烧掉了盟书。大家的不满得以平息,郑国也重新安定下来。

例句

歹徒见被大家包围,知道众怒难犯,只好乖乖放下凶器,束手就擒。


【词语众怒难犯】  成语:众怒难犯汉语词典:众怒难犯

猜你喜欢

  • 许散愁

    《北齐书.废帝纪》载:许散愁“自少不登娈童之床,不入季女之室”。后因以“许散愁”指贞男。清唐孙华《维扬舟中作》诗之四:“生来不作樊川梦,直是当年许散愁。”【词语许散愁】   汉语大词典:许散愁

  • 得手应心

    同“得心应手”。明吴承恩《寿王可斋七帙障词》:“得手应心,奚事揣摩之计;入经出传,耻为孟浪之谈。”明李贽《读史.琴赋》:“故蔡邕闻弦而知杀心,钟子听弦而知流水,师旷听弦而识南风之不竞,盖自然之道,得手

  • 燕蝠

    源见“燕蝠争”。比喻同类而不同心。清赵翼《园田》诗之三:“燕蝠同其类,何乃殊旦夕?”

  • 剑牛

    源见“卖剑买牛”。谓卖剑买牛,弥乱重农。清赵翼《奉命出守镇安归省途次纪恩感遇之作》诗:“剧郡剑牛觇吏绩,传家琴鹤本官箴。”

  • 安行

    源见“生知安行”。谓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宋陈亮《勉强行道大有功》:“彼皆大圣人,安行利行何所不可,又复何求于天地之间而若此其切哉!”【词语安行】   汉语大词典:安行

  • 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独,一定会有人同他作伴。 说明做好事决不会孤立。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南朝.宋.谢灵运《鞠歌行》:“德不孤兮必有邻,唱和之契冥相因。”南朝.梁元帝《金楼子

  • 杨叶百穿

    源见“百步穿杨”。形容射术高超。亦比喻料事或谋划极其准确。唐刘禹锡《寄和东川杨尚书慕巢》诗:“杨叶百穿荣会府,芝泥五色耀天庭。”

  • 乘度杯

    同“乘杯”。唐徐浩《宝林寺作》诗:“永愿依胜侣,清江乘度杯。”

  • 梦里覆蕉

    同“梦中蕉鹿”。宋孙觌《兴化朱公大卿没于庚申岁其子过余赋小诗以饯之》:“梦里覆蕉疑有鹿,食前弹铗叹无鱼。”

  • 居安资深

    《孟子.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朱熹集注:“自得于己,则所以处之者安固而不摇,处之安固,则所藉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