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先发制人

先发制人

指秦末会稽(guìjī桂基,治吴县,今江苏苏州)郡守(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殷通对项梁说:我听说先发动下手的就能制服敌人。后以此典泛指先下手取得主动以制服对方。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等人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起义。这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长江以西的地方都造反了,这也是天要灭亡秦朝呀。我听说先发动下手的就能制服敌人,后行动的就被敌人所制服。我想要起兵,派您和桓楚为将。”

【出典】:

史记》卷7《项羽本纪》297页:“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例句】: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徐学诗传》:“盖嵩权力足以假手下石,机械足以先发制人。” 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大马扁》16回:“然则足下因太后谋杀皇上,故先发制人,就要围颐和园,先谋杀太后吗?” 巴金《沉默集·丹东的悲哀》:“时间已经急迫了,我们应该先发制人。” 曲波《林海雪原》三:“剑波没等这位警长开口,便理直气壮的来个先发制人。” 张天民《创业》:“现在的情势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既然是不得不发,我就要先发制人。”


偏正 发,发动。制,控制,制服。原指先下手,可以控制对方。后指先进攻,争取主动,打败对方。《汉书·项籍传》:“~,后发制于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28回:“他还怕那通判同他理论,却去~。”△多用于方法方面。→先声夺人 先下手为强 ↔后发制人


解释先下手取得主动权,以制服对手。

出处汉书·项籍传》:“方今江西皆反秦,此亦天亡秦时也。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在大泽乡起义。这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召唤项梁来商议大事,因为他一向认为项梁非常贤能。项梁说:“现在大江以西的地方都已经起来反秦,这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如果先下手,就能取得主动权,从而制服对手,如果后下手就会被别人所制约。”殷通叹息着说:“听说先生祖上是楚国世家,大将之后,我们发动反秦大事就靠您了。”项梁说:“吴地有个奇人桓楚,逃亡在大泽之中,人们不知道他的住处,只有项羽知道。”随后项梁出去,吩咐项羽拿着剑在外面等候。安排好后,项梁进来,对殷通说:“希望您召见项羽,让他接受使命去召唤桓楚。”殷通同意后,项羽走了进来,项梁向他使了个眼色,说:“行动!”于是项羽拔剑砍下了殷通的头。殷通左右的随从非常惊慌,发生骚乱。项羽又一口气杀了百十个人,把满衙门的人都吓得趴在地上不敢站起来。控制住局势后,项梁就召集自己熟悉的官吏,调集兵员,任命大将,展开了反秦的斗争。

例句

比赛一开始,我们就先发制人,夺得了主动权。


【词语先发制人】  成语:先发制人汉语词典:先发制人

猜你喜欢

  • 妄自尊大

    喻没有能力,但却自命不凡,狂妄自负。王莽末,马援投隗嚣,为绥德将军。时公孙述称帝于蜀。隗嚣使其出使蜀中并观其虚实。马援与公孙述原是同乡,交情不错。这次出使,原想他会以老朋友身分招待马援。岂料公孙述竟“

  • 慈母投杼

    源见“曾参杀人”。谓谣言惑人。《宋书.乐志三》:“三夫成市虎,慈母投杼趋。”

  • 饮月氏头

    《史记.大宛列传》:“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汉书.张骞传》:“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唐.颜师古注:“月氏,西城胡国也。”“《匈奴传》云:‘以所破月氏王头共饮血

  • 先生柳

    源见“陶潜柳”。借指归隐闲适。唐王维《老将行》:“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 摘菊饮

    《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说郛》卷五十九载录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

  •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此言意谓自愧没有脸面见故乡的父老乡亲。《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程宰弟兄两人因是做折了本

  • 澄光净练

    源见“谢练”。形容江水澄澈光洁如白练。宋陈允平《暗香》词:“弥望澄光净练,分付与、玄晖才笔。”

  • 橘千头

    同“千头木奴”。宋辛弃疾《水调歌头.送杨民瞻》词:“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

  • 相逢狭路

    比喻仇人相见,难以相容。鲁迅《故事新编·铸剑》: “仇人相见,本来格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 参见:○狭路相逢见“狭路相逢”。古乐府《相逢狭路间》:“~间,道隘不容车。”【词语相逢狭路】  成语:相

  • 山鸡学舞

    同“山鸡舞镜”。唐王维《白鹦鹉赋》:“山鸡学舞,向宝镜而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