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兵不血刃

兵不血刃

谓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荀子认为,战争是实现仁义的手段。他说,尧伐欢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夏桀,文王伐崇,武王伐纣,上述四帝、两王都是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因而,附近的人因其推行善政而服从其领导,远方的人因仰慕其德行而前来投奔,武器上没有一点血迹,远近已来归服,功德极盛,恩惠遍及四方。

【出典】:

《荀子·议兵》:“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是以尧伐欢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

【例句】:

尉缭子·武议》:“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 唐·房玄龄《晋书·王濬传》:“濬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


主谓 兵,兵器。兵器上没有沾血。《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远迩来服。”△用于表示未经激烈战斗就取得了胜利。→不战而胜↔血流漂杵 血流成河。 也作“兵无血刃”、“军不血刃”。


解释兵:兵器。兵器上没有沾血。指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出处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荀子的学生陈嚣问荀子:“先生您谈论用兵之道的时候,经常把仁义作为根本。仁的意思就是爱人,义的意思就是遵循道理,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还要用兵呢?因为在我看来,用兵的原因就是为了争夺啊。”

荀子说:“仁的意思就是爱人,正因为爱人,所以就憎恶别人危害它;义的意思就是遵循道理,正因为遵循道理,所以就憎恶别人弄乱它。这么说来,用兵的原因就是为了禁止暴横,消除危害,并不是为了争夺。因此,仁人的军队,停留的地方会得到全面治理,经过的地方会受到教育感化,就像及时雨一样,没人不喜欢。尧、舜、大禹、商汤、文王、武王,这两帝四王都是用仁义的军队驰骋于天下,所以近处喜爱他们的善良,远方仰慕他们的道义,兵器上连血都没有沾染,远近的人就来归附了。《诗经》上说:‘君子忠于仁义,坚持道义,正因为这,所以才长久地坐镇国家。’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近义不战而胜

反义浴血奋战

例句

人民解放军兵不血刃,就解放了这个城市。


【词语兵不血刃】  成语:兵不血刃汉语词典:兵不血刃

猜你喜欢

  • 弦直

    同“直如弦”。《后汉书.李固传赞》:“燮同赵孤,世载弦直。”【词语弦直】   汉语大词典:弦直

  • 攀轮

    同“攀车”。王闿运《哀江南赋》:“阳沉掩幕,雨泣攀轮。”【词语攀轮】   汉语大词典:攀轮

  • 孤鸢跕跕

    源见“跕鸢”。喻指路远地恶。元陈孚《马王阁》诗:“回望交州渺何远,孤鸢跕跕南海黄。”

  • 口诛笔伐

    用言语或文字指斥敌对者,或谴责坏人坏事。明代汪廷讷《三祝记.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求贪,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并列 诛,责罚。伐,声讨。用言论和文字对坏人坏事进行斗争声讨

  • 狡兔计

    同“狡兔三窟”。清 孙淑《五日吊古》诗:“文从狡兔计,高枕乐未央。”

  •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见:同“现”。 天下有道就出仕,天下无道就隐居。 古代儒家宣扬的处世原则。语出《论语.泰伯》:“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明.冯梦龙《精忠旗.岳侯涅背》:“尽忠两字谈

  • 珊网

    同“珊瑚网”。清冯桂芬《顾侍萱学博蓉湖渔隐图》诗:“方今天子正崇儒,珊网未许遗元珠。”【词语珊网】   汉语大词典:珊网

  • 青娥换玉鞍

    源见“妾换马”。谓不尊重妇女。唐罗虬《比红儿诗》之三六:“舍却青娥换玉鞍,古来女子苦无端。莫言一匹追风马,天骥都来也不看。”

  • 伊洛

    参见:伊洛之学【词语伊洛】   汉语大词典:伊洛

  • 刀头剑首

    源见“盲人骑瞎马”。形容极其危险。清钱谦益《苕上吴子德与次东坡狱中寄子由韵作丁丑纪闻诗六首盖悲余之逮系而喜其狱之渐解也感而和之》之五:“刀头剑首度冬春,欲杀何当有百身。”并列 比喻危险之境遇。清·钱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