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却死香

却死香

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聚窟洲》:“聚窟洲在西海中申未之地,地方三千里,北接昆仑二十六万里,去东岸二十四万里,上多直仙、灵官,宫第比门,不可胜数,及有狮子、辟邪、凿齿、天鹿长牙铜头铁额之兽。洲上有大山,形似神鸟之象,因名之为‘神鸟山’。山多大树,与枫木相类,而花叶香闻数百里,名为‘反魂树’。扣其树,亦能自作声,声如群牛吼,闻之者皆心震神骇。伐其木根心,于釜中煮,取汁更微火煎如黑饧状,令可丸之,名曰‘惊精香’,或名之为‘震灵丸’,或名之为‘反生香’,或名之为‘震檀香’,或名之为‘人鸟精’,或名之为‘却死香’,一科六名。斯灵物也,香气闻数百里,死者在地,闻香气乃活,不复亡也。”可参阅《太平御览》卷八八六“妖异部”“魂魄”引东方朔《十洲记》。

据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说,西海聚窟洲上生长着一种象枫树一样的树,这种树名叫“反魂树”。树的花和叶极香,在数百里之外都可以闻到。如果取树根的木心加水在锅中煮,取汁再用微火熬成糖饴状,然后制成丸,这就是“惊精香”,又叫做“反生香”、“却死香”等等。这种灵丹,香气远闻数百里,人死了,一闻到这种香气,便立刻能够复活。

这些虽然都是无稽之谈,但作为一个古代故事,后以“却死香”、“返生香”、“返魂香”等常用为还魂复活的典故。

唐.李商隐《李义山诗集》卷四《寓怀》诗:“草为回生种,香缘却死薰。”即用此事为典。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芙蓉女儿诔》:“洲迷聚窟,何来却死之香?海失灵槎,不获回生之药。”

宋.王禹偁《芍药》诗:“羽客谱传尸解术,仙家重燕返魂香。”


【词语却死香】   汉语词典:却死香

猜你喜欢

  •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耕田的事要问农奴,织布的事要问女婢。 古代谚语。表示要向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语出《魏书.邢峦传》:“俗谚云:‘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臣虽不武,忝备征将,前宜可否,颇实知之。”一作〔耕当问奴,织当

  • 扶桑九日

    源见“扶桑”。又《山海经.海外东经》载:扶桑居水中,十日所浴,“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后以为咏日的典故。亦用以形容彩灯。唐段成式《观山灯献徐尚书》诗:“道树千花发,扶桑九日移。”

  • 丧明

    源见“丧明之痛”。谓眼睛失明。明无名氏《四贤记.寻亲》:“小弟非不知也,只因情关至爱,所以愚比丧明。”【词语丧明】   汉语大词典:丧明

  • 带箭鹤

    唐.薛用弱《集异记.徐佐卿》:“明皇天宝十三载,重阳日,猎於沙苑。云间有孤鹤徊翔焉。上亲御弧矢,一发而中。其鹤则带箭徐坠,将及地丈许,歘然矫翰,西南而逝……益州城有明月观焉,每有自称青城道士徐佐卿者,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只知人在山中,但不知具体去处。面对茫茫云海,使人于迷惘中又萌生一线希望。语出唐.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于

  • 支机

    同“支机石”。唐李峤《同赋山居七夕》诗:“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宋秦观《和子瞻双石》诗:“支机亦何据,但出君平卜。”【词语支机】   汉语大词典:支机

  • 习与性成

    长期习惯怎样,就会养成怎样性格。 表示习惯成自然。语出《书.太甲上》:“兹乃不义,习与性成。”孔安国传:“言习行不义,将成其性。”晋.葛洪《抱朴子.勗学》:“盖少则志一而难忘,长则神放而易失,故修学

  • 九流三教

    同“三教九流”。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做子弟的须要九流三教皆通,八万四千傍门尽晓。”《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文有相如之赋,武有伏波之才,医有仲景之能,卜有君平之隐。九流三教,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 汤去三面

    源见“网开三面”。泛言普施仁德。《后汉书.王畅传》:“汤去三面,八方归仁。”主谓 泛指广施仁义道德。语本《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

  • 凌阁图功

    同“凌烟画像”。宋 刘省斋《沁园春.赠较弓会诸友》词:“天山定,任扶桑高挂,凌阁图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