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哀感中年

哀感中年

源见“东山丝竹”。指人至中年后常为事而感伤。清 丘逢甲《东山感春诗》之六:“神丹浪说解还童,哀感中年遇谢公。”


【典源】《世说新语· 言语》:“谢太傅(安) 语王右军 (羲之) 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晋书·王羲之传》亦载,文大略同。

【今译】 东晋谢安 (字安石) 对王羲之 (曾任右军将军) 说:“人至中年易动感情,每与亲友分别,就忧伤好几天。”王羲之说:“人接近暮年,自然会这样,正需要以丝竹音乐来陶冶排遣。常怕被儿孙辈知道,破坏欢乐的情绪。”谢安曾在东山隐居。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中年的心情;或用以形容演奏欣赏音乐; 或用以形容与亲友分别之情。

【典形】 哀感中年、东山丝竹、丝竹东山、丝竹陶写、丝竹中年、畏逢亲友别,中年哀乐、中年丝竹、作数日恶、别怀恶、陶写待桑榆、正赖丝与竹、儿辈知此乐、中年怀抱、越山丝竹、中年作恶、中年心事。

【示例】

〔哀感中年〕 清·丘逢甲《东山感春诗》之六:“神丹浪说解还童,哀感中年遇谢公。”

〔东山丝竹〕 清 ·丘逢甲 《还山书感》:“南渡衣冠尊旧族,东山丝竹负中年。”

〔丝竹东山〕 明·陆钰《曲游春·和查伊璜客珠江元韵》:“携来丝竹东山,几度尊前杖底。”

〔丝竹陶写〕 宋·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富贵何时休问,离别中年堪恨,憔悴鬓成霜。丝竹陶写耳,急羽且飞觞。”

〔丝竹中年〕 清·王士禛《将往金陵冒辟疆携歌儿见过》:“莺花上日连秋社,丝竹中年感谢公。”

〔畏逢亲友别〕 宋· 陆游 《羁怀》:“谢傅畏逢亲友别,庞公思遣子孙安。”

〔中年哀乐〕 元·白朴《用前韵留别巴陵诸公》:“亲友间,中年哀乐,几回离别。”

〔中年丝竹〕 清·黄遵宪《上海喜晤陈伯严》:“大地山河悲缺影,中年丝竹动欢心。”

〔作数日恶〕 宋·苏轼《生日蒙刘景文以古画松鹤为寿》:“缅怀别时语,复作数日恶。”


【词语哀感中年】  成语:哀感中年汉语词典:哀感中年

猜你喜欢

  • 必世

    《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邢昺疏:“三十年曰世……必三十年仁政乃成也。”后以“必世”指三十年。《北史.崔光传》:“太宗必世重光,业隆玄默。”【词语必世】   汉语大词典:必世

  • 杨柳岸晓风残月

    残月在天,晓风吹拂岸柳。 形容环境清丽幽静,充满诗意。语出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元.无名氏《马陵道》四折:“他那里语未绝,俺这里箭早拽。则见他蓦涧穿林,钻天入地,急切

  • 荆鬼越?

    ?( ㄐㄧ jī 基),迷信鬼神吉凶。古代楚国人的习俗怕鬼,越国人的习俗迷信。《吕氏春秋.异宝》:“荆人畏鬼,而越人信?。”《列子.说符》:“楚人鬼而越人?。”张湛注:“?,祥也,信鬼神与?祥。”

  • 决一雌雄

    指项羽对刘邦说:我们两人面对面打仗,以决定胜败。后以此典比喻双方面对面的较量,比出高低,决定胜败。秦末农民起义及推翻秦朝的战争后,最后剩下项羽、刘邦两股势力相斗,楚、汉两军在广武(今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

  • 汉相东西阁

    源见“东阁招贤”。指招纳贤才之所。唐罗隐《暇日投钱尚父》诗:“望高汉相东西阁,名重淮王 大 小山。”

  • 映萤

    源见“囊萤照读”。形容勤学苦读。北周宇文逌《〈庾信集〉序》:“穿壁未勤,映萤愈甚。”

  • 剑拔驽张

    原形容书法奇崛雄健。南朝梁袁昂《评书》:“梁鹄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后用以比喻对立的双方,形成一触即发的极为紧张的势态。

  • 王果石崖

    《太平广记》卷三九一《王果》:“唐左卫将军王果被责,出为雅州刺史,于江中泊船。仰见岩腹中有一棺,临空半出。乃缘崖而观之,得铭曰:‘欲堕不堕逢王果,五百年中重收我。’果喟然叹曰:‘吾今葬此人,被责雅州,

  • 芦花衣

    源见“衣芦花”。指受后母虐待。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麻风女邱丽玉》:“为母死后,汝父必继娶,芦花衣古今如一辙,汝穷促,可遁粤寻依舅氏。”

  • 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42` 见〔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