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安土重迁

安土重迁

旧时指一般人安于故乡,不轻易迁居到别地。《汉书.元帝纪》:“诏曰:‘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诏:皇帝的命令。


并列 安居于故土,不愿轻易迁移。语出《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三国志·魏书·袁张涼国田王邴管传》:“夫民~,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勤,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重,不读chóng。 △描写安于故土。 →安土重居 ↔四海为家。也作“安故重迁”、“安土恋本”、“怀土重迁”。


解释安土:安于故土。重:以……为重,舍不得。留恋故乡,不愿轻易迁居异地。

出处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东汉元帝时代,土地兼并日趋加剧,农民纷纷破产,有的投入田庄,沦为佃客和奴隶,有的成为国家佃农,有的成为流民。这样一来,这些人原来所承担的租税赋役,都转嫁到了自耕农身上。同时,由于政治腐败,官吏贪残,天灾频繁,各地不断暴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汉元帝以德教治国,以期缓和社会矛盾。

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九月,汉元帝下令撤销了一些墓园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十月,又下令撤销了各郡国祖庙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当元帝自己在渭城县的陵墓修建开始后,又下诏说:“留恋故乡,不愿轻易迁居异地是百姓的本性,这如同骨与肉相互依附一样。最近官府用大臣侍奉君主、儿子侍奉父亲的道理,报请从各郡国迁移部分居民来侍奉这个陵园,这样做会使得百姓们远远地抛弃了祖先的坟墓,破产失业,亲戚别离,人人怀上思慕故土之心,家家产生不安的气氛。如果这样,东部地区就会遭受人为的损耗,关中地区又会增添无以聊生的百姓,这不是长治久安的方法。”接着,汉元帝又下令撤销了为父母陵园设置的护墓及祭祀人员。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反义志在四方

例句

唐淑贞毕竟算是跑过滩的,见识比她安土重迁的母亲强多了。


【词语安土重迁】  成语:安土重迁汉语词典:安土重迁

猜你喜欢

  • 羝羊触藩

    《易.大壮》:“羝羊触藩,羸其角……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輹。”又:“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后用为比喻进退两难的典故。北周庾信《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猛虎振槛,七年不惊;羝羊触藩,九龄能对。

  • 歃血为盟

    歃(shà煞)血:古代宣誓结盟之一种仪式,参与订立盟约的人要用手指蘸血,涂在口旁,表示信守,称为“歃血”。此典指毛遂说服楚考烈王,与平原君赵胜等歃血宣誓订立合纵南北联盟抗秦的盟约。后以此典比喻订立盟约

  • 贵妃醉脸

    唐.李濬《松窗杂录》:“太和、开成中,有程修己者,以善画得进谒。修己始以孝廉召入籍,故上不甚以画者流视之。会春暮,内殿赏牡丹花。上颇好诗,因问修己曰:‘今京邑传唱牡丹花诗,谁为首出?’修己对曰:‘臣尝

  • 李郭

    同“李郭神仙”。宋京镗《满江红.浣花因赋》词:“上座英贤今李 郭,邦人应作仙舟想。”【词语李郭】   汉语大词典:李郭

  • 酒以成礼,过则败德

    见〔酒以成礼〕。

  • 藩屏

    源见“藩垣”。比喻卫国的重臣。唐元稹《论教本书》:“选用贤良,树为藩屏。”《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年》:“〔尉贤政〕曰:‘受凉王厚恩,为国藩屏。’”亦比喻边防重镇。《汉书.叙传下》:“建设藩屏,以强守

  • 泮鸮

    源见“泮林革音”。谓能在好环境下改变旧习者。清魏源《〈海国图志〉叙》:“大秦海西,诸戎所巢,维利维威,实怀泮鸮。”【词语泮鸮】   汉语大词典:泮鸮

  • 牵盐

    源见“骥伏盐车”。喻怀才不遇。唐李咸用《投知》诗:“嘶风重诉牵盐耻,伯乐何妨转眼看。”【词语牵盐】   汉语大词典:牵盐

  • 得舆

    《易.剥》:“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王弼注:“君子居之,则为民覆荫,小人用之,则剥下所庇也。”孔颖达疏:“君子得舆者,若君子而

  • 哭堇

    《晋书.刘殷传》:“刘殷字长盛,新兴人也。高祖陵,汉光禄大夫。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丧三年,未曾见齿。曾祖母王氏,盛冬思堇(音jǐn,即堇菜,多年生草本,也叫‘紫花地丁’)而不言,食不饱者一旬矣。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