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寄当归

寄当归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裴松之注引孙盛《杂记》:“初,姜维诣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与母谐音),但有远志,不在当归。’”《晋书.五行志中》叙其事较圆满合理,其文曰:“魏明帝太和中,姜维归蜀,失其母。魏人使其母手书呼维令反(同返),并送当归以譬之。维报书曰:‘良田百顷,不计一亩,但见远志,无有当归。’”

又《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远志”与“当归”均为中草药名。这里仅借用其字面意义,“远志”说明志在报国,不以区区母子之情“当归”为念。姜维、太史慈都不以亲情而泯灭自己的志向。可称为明大义顾大局者。后因用为咏盼归或以孝殉忠舍亲求志的典故。

宋.辛弃疾《南乡子.京口病中起登连沧观偶成》词:“山草旧曾呼远志,故人今又寄当归。”明.萧良有《龙文鞭影》卷一:“仕治远志(见‘远志与小草’),伯约(姜维字)当归。”


【典源】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曹公 (操) 闻其名,遗 (wei)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又《三国志·蜀书·姜维传》注引孙盛《杂记》 曰:“初,姜维诣 (诸葛) 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今译】 太史慈骁勇善战,为孙权帐下的大将。曹操闻其威名,寄信给他。当打开封信的小箱,里面只有药草当归。意为“应当归来”。又姜维投奔诸葛亮,与母亲失散,后得母一信,让他寻求药草当归,表示盼儿返回。姜维说:“只要有远志 (一种药草),不一定要当归。”意为胸怀远大志向,不必归返。

【释义】后以此典指企盼回归故里。

【典形】 寄当归、问当归、在日寄当归。

【示例】

〔寄当归〕 宋·陆游《和范待制月夜有感》:“坐客笑谈嘲远志,故人书札寄当归。”

〔问当归〕 清·丘逢甲 《东山感秋词》:“回首大宛山上月,更无缄札问当归。”

〔在日寄当归〕 清·黄遵宪《将至梧州志痛》:“殷勤看行箧,在日寄当归。”


【词语寄当归】   汉语词典:寄当归

猜你喜欢

  • 饮马投钱

    唐.徐坚《初学记》卷六《渭水第八》引汉.赵岐《三辅决录》:“安陵清者有项仲仙,饮马渭水,每投三钱。”汉.应劭《风俗通议.衍礼》:“太原郝子廉,饥不得食,寒不得衣,一介不取诸人。曾过娣(注:此当指弟妻。

  • 问喘牛

    源见“丙吉问牛”。借指身居高官。宋梅尧臣《依韵和丁元珍寄张圣民》:“诗书每博约,文酒对献酬。其间最达者,今已问喘牛。”

  • 赠绨

    同“赠绨袍”。清吴伟业《途中遇雪即事言怀》诗:“久病人贻药,长途友赠绨。”

  • 谏猎书

    源见“谏猎”。指汉司马相如谏汉武帝狩猎奏章。后亦泛指劝谏奏章。唐杜甫《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袖中谏猎书,扣马久上陈。”清吴伟业《即事》诗:“上林兽簿何曾问,叩马无烦谏猎书。”【词语谏猎书】

  • 谤玉

    源见“和氏之璧”。喻谗毁人才。唐孟郊《答卢虔故园见寄》诗:“因悲楚左右,谤玉不知珉。”

  • 相庄如宾

    同“相敬如宾”。清余怀《板桥杂记.丽品》:“苟儿心之所好,虽相庄如宾,性与之洽也。”见“相敬如宾”。清·余怀《板桥杂记·丽品》:“苟儿心之所好,虽~,性与之洽也。”【词语相庄如宾】  成语:相庄如宾汉

  • 风行电击

    形容气势迅猛,如风如电。出自隋人裴文安之语。裴文安,生卒年月不详,曾在隋汉王谅手下作事,为并州总管府兵曹。隋文帝死后,汉王谅图谋起兵夺取政权。他正在犹豫的时候,裴文安进言说:井陉以西是大王掌握的地区,

  • 聚沙成塔

    源见“聚沙”。把细沙堆成宝塔。比喻积少成多。晋戴逵《贻仙城慧命禅师书》:“是以不远潇湘,来仪沔陆。植杖龙泉,仍为精舍;回车马谷,即创伽蓝。凿岭安龛,讵假聚沙成塔;因山构苑,无劳布金买地。”冰心《再寄小

  • 披羊裘

    《后汉书.逸民列传.严光》:“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后汉时,严光知道老同学刘秀做了皇帝,一定要派人找他,就改名换姓,隐居在富春江畔,披着老羊皮袄钓鱼。后因以“拥羊裘”为咏隐士之典。宋.王以宁《水调

  • 饭煤

    源见“拾尘”。指贤士的行为反遭人误会或猜疑。唐李德裕《积薪赋》:“悲颜子之饭煤,感莱芜之生尘。”【词语饭煤】   汉语大词典:饭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