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异口同声

异口同声

亦作“异口同音”。大家的说法都相一致。《宋书.庾炳之传》:“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主谓 很多人说出同样的话。形容意见相同。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众蒙古王爷~地:永远忠于爱新觉罗皇帝!”△用以说明意见高度一致。→众口一辞 万口一谈 不约而同 如出一口一口同音同声一辞 ↔众说纷纭 各执己见 议论纷错 各执一词 莫衷一是 言人人殊。也作“异口同辞”、“异口同音”、“异口同韵”。


【词语异口同声】  成语:异口同声汉语词典:异口同声

猜你喜欢

  • 坐行

    膝行,即爬行。《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光伏甲于堀室而享王……羞者献体改服于门外,执羞者坐行而入。”光:吴公子光。堀室:地下室。享:宴请。王:吴王僚。羞:上菜。献体:解衣露体,以示没有暗藏武器。【词语

  • 白猿公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处女将北见于王,道逢一翁,自称曰袁公,问于处女:‘吾闻子善剑,愿一见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隐,惟公试之。’于是袁公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颉,桥末堕地,女即捷末,袁公则

  • 谢安挟妓东山

    同“谢公携妓东山”。清袁枚《答杨笠湖》书:“卢相家无妾媵,卒为小人;谢安挟妓东山,卒为君子。”

  • 屈原行吟

    源见“泽畔吟”。借指贬官失意者的吟诵悲叹。清黄景仁《衡山高和赵味辛送余之湖南即以留别》诗:“渔父拿舟入烟水,屈原行吟意未已。千古骚人且如此,我辈升沉偶然耳。”

  • 休戚与共

    休,吉庆,美善,福禄;戚,忧愁,悲伤。休戚与共:比喻与人同患难,共安乐,感情息息相通。春秋时期,晋襄公曾孙姬周成人后,根据晋献公以来国内不留群公子的规定而去洛阳,在周大夫单襄公手下当家臣。他年纪虽小,

  • 豹关

    《楚辞.招魂》:“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王逸注:“天门九重,使神虎豹执其开闭,主啄天下欲上之人而杀之。”后因以“豹关”指门庭森严。明刘基《蓦山溪.晚春》词:“登高凝睇,欲寄一封书,鸿路阻,豹关深,日

  • 洛浦仙姝

    同“洛神”。明杨珽《龙膏记.邪萌》:“空渺渺春秋松菊,汉陈王浪传洛浦仙姝。”

  • 云龙风虎

    源见“风从虎,云从龙”。喻君臣相得。宋韩淲《满庭芳.王寺簿生朝》词:“功名事,云龙风虎,行矣佩金章。”见“风虎云龙”。【词语云龙风虎】  成语:云龙风虎汉语大词典:云龙风虎

  • 尽美尽善

    见“尽善尽美”。《史记·吴太伯世家》:“德至矣哉大矣。”裴吷集解引服虔曰:“至,帝王之道极于《韶》也,~也。”【词语尽美尽善】  成语:尽美尽善汉语大词典:尽美尽善

  • 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

    见〔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