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昆明劫灰

昆明劫灰

同“昆明灰”。元王士熙《骊山宫图》诗:“月中人去青山在,始信昆明有劫灰。”


【典源】 《三辅黄图·池沼》: 《关辅古语》曰:“武帝初,穿池得黑土。帝问东方朔,东方朔曰:‘西域胡人知。’乃问胡人,胡人曰:‘劫烧之余灰也。’”《初学记》卷七引晋·曹眄《志怪》云:“汉武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试问西域胡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外国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胡人云:‘经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余。’乃知朔言有旨。”晋·干宝 《搜神记》、南朝梁·慧皎《高僧传》 等亦载。

【今译】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挖到极深处时,底下不是土,尽是黑灰。大家都不能解释。武帝问东方朔,东方朔说:“我不清楚,可以试问西域胡人。”至后汉明帝时,有外国僧人前来洛阳,当时有人记起东方朔的话,就以黑灰事问他,胡人说:“经上讲,世界历劫毁灭时有大火焚烧,这些黑灰就是劫火烧后的余烬。”

【释义】后以此典借指兵火战乱后的遗迹; 或形容灾祸变乱、世事变迁。

【典形】辨沉灰、辨烧灰、池灰、汉凿昆明、灰劫、胡僧话劫灰、劫尘、劫后灰、劫灰、劫烬、劫烧之灰、昆池灰、昆池劫墨、昆明灰、昆明劫灰、寒灰劫尽、黑土成灰、昆明灰飞、昆明初劫、昆池劫灰、劫末成灰、劫石成灰、灰劫昆明、昆明劫、劫灰池、劫火烧。

【示例】

〔辨沉灰〕唐·宋之问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辨烧灰〕唐·苏味道 《和武三思于天中寺》:“砌古留方石,池清辨烧灰。”

〔池灰〕唐·任希古《和七月七日临昆明池》:“岸珠沦晓魄,池灰敛曙烟。”

〔汉凿昆明〕 南朝梁·江淹 《遂古篇》:“汉凿昆明,灰炭全兮; 魏开济渠,螺蚌坚兮。”

〔灰劫〕唐·杜甫 《寄刘峡州伯华使君》:“药囊亲道士,灰劫问胡僧。”

〔胡僧话劫灰〕唐·李商隐《寄恼韩同年》之一:“年华若到经风雨,便是胡僧话劫灰。”

〔劫尘〕清·钱谦益 《和盛集陶落叶》:“秋老种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飞。”

〔劫后灰〕 清·秋瑾 《柬某君》之三:“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

〔劫灰〕 宋·王安石 《寄国清处谦》:“猿猱历历窥香火,日月纷纷付劫灰。”

〔劫烬〕 北周·庾信 《哀江南赋》:“谈劫烬之灰飞,辨常星之夜落。”

〔劫烧之灰〕《北齐书·樊逊传》:“昆地池黑,以为劫烧之灰; 春秋夜明,谓是降神之日。”

〔昆池灰〕清·纳兰性德《拟古》之二十八:“世事看奕棋,劫尽昆池灰。”

〔昆池劫墨〕清·王鹏运《莺啼序·秋感》:“最销凝,昆池劫墨,石鳞泣,秋棱荒水。”

〔昆明灰〕北周·庾信 《奉和阐弘二教应诏》:“无劳问待诏,自识昆明灰。”

〔昆明劫灰〕 清·黄景仁 《太白墓》:“长星落地三千年,此是昆明劫灰耳。”


【词语昆明劫灰】   汉语词典:昆明劫灰

猜你喜欢

  • 含血喷人

    宋.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承吉禅师》:“若也谈禅说耍,大似含血噀人。”噀,音xùn,含在口中喷出。后多作“含血喷人”,指捏造罪名,用恶毒的语言攻击好人。清.李玉《清忠谱.叱勘》:“你不怕刀临头颈,还思

  • 老拳毒手

    《艺文类聚》卷十九引《晋中兴书》:“石勒与李阳相近。阳性刚愎。每争沤麻池,共相扑打,互有胜负。勒既贵,召阳至,引入,言及平生。酒酣,宣阳时曰:‘卿年老,臂中故有力不?颇复与人斗耶?孤往数得卿老拳,卿亦

  • 我白君元

    《旧唐书.元稹传》:“稹聪警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吟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 白焉。”二人文集皆冠以穆宗年号“长庆”。后因以“我白君元”称彼此是诗人好友。宋刘辰翁《酹江月.同

  • 怀袖三年

    《文选》卷二十九《古诗十九首》其十七:“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古诗十九首》第十七首,写思妇得到丈夫捎来之信,怀藏在袖中三年

  • 九万抟扶

    源见“鲲鹏展翅”。喻胸怀壮志,奋发有为,建立伟业。唐袁皓《及第后作》诗:“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

  • 两虎共斗

    见“两虎相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词语两虎共斗】  成语:两虎共斗汉语大词典:两虎共斗

  • 三日烧玉

    《吕氏春秋.士容》:“故君子之容,纯乎其若钟山之玉,桔乎其若陵上之木。”东汉高诱注:“纯,美也。钟山之玉,燔以炉炭,三日三夜,色泽不变。”古人说钟山之玉色泽最美,虽燔以火三日三夜而颜色不变。后常用以比

  • 老马知途

    同“老马识途”。清 叶承宗《新水令.病中洗足》套曲:“不亏你老马知途,怎能勾引入神堂?”

  • 畏匡

    《论语.子罕》:“子畏于匡。’邢昺疏:“子畏于匡者,谓匡人以兵围孔子。记者以众情言之,故云‘子畏于匡’,其实孔子无所畏也。”后以“畏匡”指遭遇困厄。一说畏,通“围”。唐柳宗元《弘农公以硕德伟材昭明人心

  • 元凯

    源见“十六才子”。称贤臣。南朝 梁 刘孝标《辩命论》:“重华立而元凯升,辛受生而飞廉进。”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是以同否则元凯与斗筲无殊,并任则?骥与驽骀不异。”凯,通“恺”。【词语元凯】   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