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权宜之计

权宜之计

原指因时因事而变通处理方法。后泛指在不得已情况下暂且采取的一种临时措施。王允(137-192年),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王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献帝初,官至司徒,守尚书令,时董卓专权,又有吕布为其爪牙。王允秘密串联,联络朝臣,同时又以美人计离间董卓、吕布关系,从而诛灭董卓。但是自此之后,王允以为大祸已去,不再审时度势,相机处理,属下也都离心离德,以致不久之后,董卓余部发动叛乱时,王允惨遭灭族之祸。

【出典】:

后汉书》卷66第2176页《王允传》:“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即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例句】: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我叫你去,不过权宜之计,如何却做出这般没天理事体。”


偏正 为了解决眼前的难处而采取的暂时的变通计策。《后汉书·王允传》:“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是以群下不甚附之。”△多用于指紧急状态之下不得已而用之的应急策略。↔百年大计


解释权宜:暂时适宜。指为应付某种情况而采取的临时措施。

出处后汉书·王允传》:“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东汉后期,在外戚和宦官的轮番专权之下,汉朝已经奄奄一息。为了对付宦官,董卓被征召入京,他在诛灭宦官的同时趁机把持了朝廷政权。其后,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朝野的反对。王允时任司徒,暗中结纳吕布,制造吕布和董卓的矛盾。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最终趁皇帝大会群臣的机会利用吕布杀掉了董卓。

王允本来性格刚直,以前担心豺狼一样的董卓,所以有所收敛。董卓死后,王允以为再也没有什么祸患和危难了,就松懈下来,重新恢复了以前的性格。每次聚会时,缺少温和之色,秉持正义、一丝不苟,不针对具体情况而临时采取变通措施,因此大臣、手下都不大拥戴他,和他的关系渐渐疏远。这时,董卓原来的手下李傕、郭汜趁机反攻,带兵杀回长安,王允被灭族。

反义百年大计

例句

“一国两制”不是一种权宜之计和过渡性措施,而是由国家宪法和法律作保证的一项长期的国策。


【词语权宜之计】  成语:权宜之计汉语词典:权宜之计

猜你喜欢

  • 宓贱弹琴

    同“宓子弹琴”。唐李瀚《蒙求》:“巫马戴星,宓贱弹琴。”【词语宓贱弹琴】   汉语大词典:宓贱弹琴

  • 邵伯讼棠

    源见“召公棠”。邵,通“召”。称扬决狱公正,各得其所。汉王符《潜夫论.爱日》:“讼不讼辄连月日,举室释作,以相瞻视,辞人之家,辄请邻里应对送饷,比事迄,竟亡一岁功,则天下独有受其饥者矣……甚违邵伯讼棠

  • 子胥潮

    源见“伍胥潮”。指怒潮。清黄景仁《言怀》诗:“静里风怀玄度月,愁边心血子胥潮。”

  • 投?

    同“终军弃?”。康有为《除夕答从兄沛然秀才时将入京上书》诗:“素衣深恐缁尘染,岂敢投?入帝京。”

  • 有征无战

    见〔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并列 征,讨伐;战,打仗。只需征讨而不必实战。谓实力强大。只示威即可不战而胜。唐·陆贽《论关中事宜状》:“议者多易其事,佥谓~,役不逾时。”△褒义。用于说明军事力量的强大。→

  • 幕下莲

    同“幕府莲花”。唐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冉弱营中柳,披敷幕下莲。倘能容委质,非敢望比肩。”

  • 雎鸠

    源见“关雎”。咏佳偶的典故。明汪廷讷《种玉记.尚主》:“偕伉俪,乐衾裯;歌燕尔,咏雎鸠。”【词语雎鸠】   汉语大词典:雎鸠

  • 宣室问釐事

    同“宣室问鬼神”。唐柳宗元《闻籍田有感》诗:“宣室无由问釐事,周南何处托成书?”

  • 胸中云梦

    同“胸吞云梦”。宋向子諲《虞美人.明年过彭蠡遇大风行巨浪中》词:“大觉胸中云梦,气横秋。”

  • 数米而炊

    原喻过分计较琐细事情,多劳而少功;后则用以形容吝啬或生活困窘。老子弟子庚桑楚,学了一些老子的学说后,便隐居畏垒山。聪明的人和讲仁义的人都离他远去,只有那些糊涂虫和笨蛋留居原地。三年之后,该地竟连获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