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桐乡立祠

桐乡立祠

桐乡:地名,在今安徽桐城北。朱邑(?-前61年)字仲卿,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年轻时担任乡间啬夫(犹今之乡长),办事廉平,爱护百姓,从未鞭笞过人,关怀孤寡老人,受到当地吏民的敬爱。累迁大司农丞、北海太守,以政绩特异任大司农(掌朝廷财政的长官)。为人淳厚俭朴,家无余财。他年老病危时,嘱咐儿子说:“过去我任桐乡的地方官,那里的百姓爱戴我,我死后要把我埋葬在桐乡。”朱邑死后,子孙将其遗体埋葬在桐乡西城外,当地百姓为他修造坟茔,并建立祠堂,每年奉祭,一直不间断。后以此典称誉官吏廉洁爱民,受到百姓爱戴。

【出典】:

汉书》卷89《循吏传·朱邑传》3635、3636、3637页:“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初邑病且死,属(通“嘱”)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例句】:

晋·潘岳《河阳县作》:“齐都无遗声,桐乡有余谣。” 晋·潘尼《赠河阳》:“桐乡建遗烈,武城播弦歌。”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崔说神道碑》:“社如齐地,庙似桐乡,铭功赞德,碑阙相望。” 唐·王维《魏郡太守上党苗头德政碑》:“棠树勿翦,何如审像画形;桐乡置祠,岂比耳闻身及。” 唐·李德裕《近于伊川赋此诗》:“邑有桐乡爱,山余黍谷暄。” 宋·苏轼《置徐州马上走笔寄子由》:“便恐桐乡人,长祠仲卿墓。” 宋·苏轼《浣溪沙·忆旧》:“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终不避桐乡。” 宋·韩淲《满庭芳》:“飞凫去,甘棠遗爱,留与话桐乡。” 明·徐渭《复西溪湖为朱令赋》:“碑满桐乡朱令庙,树阴柳岸召公棠。”


【典源】《汉书·循吏传·朱邑传》:“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初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今译】 汉代朱邑字仲卿,年轻时担任舒地桐乡的乡官,公平清廉,爱护百姓,从未鞭笞过人,关心老人孤寡,当地吏卒百姓很敬爱他。后来朱邑年老病危时,嘱咐他儿子说:“我曾做过桐乡乡官,当地百姓爱我,一定把我葬于桐乡,后代子孙祭祠我,不如桐乡百姓。”死后子孙将其葬在桐乡西城外,百姓果然为他建坟立祠,年年奉祭,一直不绝。

【释义】 后以此典称誉官吏廉洁爱民,受百姓爱戴。

【典形】 碑满桐乡、长祠仲卿、庙似桐乡、食于桐乡、桐乡爱、桐乡遗烈、桐乡置祠、桐乡余谣、桐乡遗老泣、桐乡遗惠。

【示例】

〔碑满桐乡〕 明·徐渭《复西溪湖为朱令赋》:“碑满桐乡朱令庙,树阴柳岸召公棠。”

〔长桐仲卿〕 宋·苏轼《置徐州马上走笔寄子由》之五:“便恐桐乡人,长祠仲卿墓。”

〔庙似桐乡〕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崔说神道碑》:“社如齐地,庙似桐乡,铭功赞德,碑阙相望。”

〔食于桐乡〕 宋·苏轼《何公桥》:“持节复来,以慰父老。如朱仲卿,食于桐乡。”

〔桐乡爱〕 唐·李德裕《近于伊川赋此诗》:“邑有桐乡爱,山余黍谷暄。”

〔桐乡遗烈〕 晋·潘尼 《赠河阳》:“桐乡建遗烈,武城播弦歌。”

〔桐乡置祠〕 唐·王维《魏郡太守上党苗公德政碑》:“棠树勿翦,何如审像图形; 桐乡置祠,岂比耳闻身及。”


猜你喜欢

  • 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因:凭借。 筑高台一定要凭借丘陵,挖深池一定要凭借沼泽。 意谓办事有所凭借则易于奏效。语出《孟子.离娄上》:“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清.谭嗣同《思纬氤氲台

  • 刻画毋盐

    同“刻画无盐,唐突西施”。宋陈亮《桂枝香》词:“做数珠见,刻画毋盐唐突。”

  • 海栽桑

    源见“沧海桑田”。喻世事巨变。清 丘逢甲《戏为张叟题麻姑进酒图》诗之二:“多恐麻姑鬓亦霜,蓬莱清浅海栽桑。”

  • 木有根,水有源

    见“木本水源”。

  • 狎鸟

    同“狎鸥”。唐王维《济上四贤咏.崔录事》:“遁迹东山下,因家沧海隅。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

  • 四分五裂

    原指一个国家被瓜分,后泛指分散和不完整。公元前317年,秦以张仪为使者到达魏国,劝告魏襄王与秦连横。他说,魏国地方不过千里,兵卒不过三十万人,周围又无险可守,并与楚、韩、赵、齐等强国为邻。如果南连楚国

  • 浮屠老子之宫

    浮屠:梵语音译,也写作“浮图”。指佛家。老子:即老聃,春秋时人,著有《老子》。道家假托老子为始祖,后因借指道家。 泛指佛教和道教的宫观。语出宋.林景熙《霁山集.蜃说》:“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嵯峨,

  • 视死犹归

    见“视死如归”。晋·葛洪《抱朴子·弭讼》:“夫不伏之人,~,血刃之祸,于是将起。”【词语视死犹归】  成语:视死犹归汉语大词典:视死犹归

  • 寄缣

    参见:问缣

  • 衣锦夜游

    同“衣绣夜行”。《北史.鹿悆传》:“且衣锦夜游,有识不许。”见“衣绣夜行”。《北史·鹿传》:“且~,有识不许。”也作“披锦夜行”。【词语衣锦夜游】  成语:衣锦夜游汉语大词典:衣锦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