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梦游华胥

梦游华胥

源见“华胥梦”。指黄帝梦游华胥国,见到无官无欲的平安理想世界。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


【典源】《列子·黄帝》:“ (黄帝) 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 台州之北, 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师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 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 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疲而睡,所梦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朕知之矣! 朕得之矣! 而不能以告若矣。’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

【今译】传说黄帝白天睡觉,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距离几千万里之遥,靠车船行走都无法到,只能神游。这个国家中不分贤愚贵贱,一切顺乎自然。人民没有欲望嗜好,也顺乎自然。不知因生而快乐,因死而厌恶,因此也谈不上夭亡: 不知亲向自己,疏远别人,因此也谈不上爱憎; 不知背逆和向顺,因此也谈不上利害; 也没有可爱惜的,也没有可畏惧的。在水里不沉,在火中不会烧焦。黄帝醒来后,非常欢欣鼓舞,召集臣子告诉他们:“我闲居三月,虔诚地思考养身治世之道,也没有想出来。这次睡了一觉,梦见了这样的国家,看来至道不可以强求。我现在终于找到了。可惜无法讲给你们听。”过了二十多年,天下大治,几乎像华胥氏之国一样。

【释义】 后以此典借指心目中的理想国度、境界; 或用以形容睡眠、梦境,多指白天睡觉。

【典形】 出华胥、华胥、华胥国、华胥境界、华胥乐、华胥梦、华胥一枕、梦华、梦华胥、梦游华胥、入化胥、一梦华胥、华胥见、幽梦到华胥、路熟华胥、魂到华胥、物外华胥、华胥税驾、世外华胥、寤华胥、羡华胥、华胥路、华胥客、小华胥。

【示例】

〔出华胥〕 元·王国器《踏莎行·破窗风雨》:“林鸠呼我出华胥,恍然枕石听流水。”

〔华胥〕 唐·骆宾王《兵部奏姚州道破逆贼露布》:“玄功不宰,混太始以凝神; 至道无为,伫华胥而得梦。”

〔华胥国〕 宋·黄庭坚《醉落魄》:“陶陶兀兀,尊前是我华胥国。”

〔华胥乐〕 宋·陆游《春晚坐睡忽梦泛舟饮酒》:“年来惟觉华胥乐,莫遣茶瓯战睡魔。”

〔华胥梦〕 唐·李商隐《思贤顿》:“不见华胥梦,空闻下蔡迷。”

〔华胥一枕〕 宋·陆游《急雨》:“华胥一枕遽然觉,却听蝉声送夕阳。”

〔梦华〕 元·张翥《清明游包家山》:“辇路迷游躅,宫词入梦华。”

〔梦华胥〕 宋·王安石《昼寝》:“独眠窗日午,往往梦华胥。”

〔梦游华胥〕 宋·陆游《杂赋》之二:“病叟胸中一物无,梦游信脚到华胥。”

〔入华胥〕 清·周起渭《武陵为人写北窗高卧图》:“携枕人华胥,遂卜柴桑邻 。”

〔一梦华胥〕 元·范康《陈季卿悟道竹叶舟》:“你发志气长安应举,不及第似渊明归去,两桩儿是一梦华胥。”


猜你喜欢

  • 六耳不通谋

    同“六耳不同谋”。元关汉卿《蝴蝶梦》二折:“岂不闻三人误大事,六耳不通谋?”【词语六耳不通谋】  成语:六耳不通谋汉语大词典:六耳不通谋

  • 同仇敌慨

    同“同仇敌忾”。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评’或‘批判’者同仇敌慨的。”【词语同仇敌慨】  成语:同仇敌慨汉语大词典:同仇敌慨

  • 东阿赋豆萁

    源见“七步成诗”。指三国 魏曹植赋《七步诗》。喻骨肉相残。东阿,曹植封东阿王,故称。元岑安卿《百雁图》诗:“东阿赋豆萁,才高终摈斥。”

  • 平叔鼻蝇

    参见:青蝇梦

  • 槁形灰心

    源见“槁木死灰”。形容身体衰弱,意志消沉。明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鹿门所见于吾者,殆故吾也,而未尝见夫槁形灰心之吾乎!”并列 形容身体极其衰弱,意志消沉。明·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鹿门听见于吾

  • 琼尺

    源见“玉尺”。喻高才。唐杜牧《赠张祜》诗:“诗韵一逢君,平生称所闻。粉毫唯画月,琼尺只裁云。”宋杨万里《送彭元忠县丞北归》诗:“拍天海浪拂日峰,琼尺裁成锦机句。”【词语琼尺】   汉语大词典:琼尺

  • 刘蜕埋文

    唐.刘蜕《刘蜕集》卷三《梓州兜率寺文冢铭序》:“文冢者,长沙刘蜕复愚为文不忍弃其草,聚而封之也。”蜕,音tuì。唐刘蜕字复愚,荆南人,聚平生所作文章的草稿,不忍丢弃,遂掘土埋之,封为冢,号为“文冢”。

  • 俯仰无愧

    《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后因以“俯仰无愧”谓立身端正,上对天,下对人,都问心无愧。宋陈亮《与周立义参政书》:“持身端方,俯仰无愧。”主谓 对天、对人都没有惭愧之处。表示处事公道正

  •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

    蔼如:犹“蔼然”,美好和善的样子。 有仁义道德的人,言语谈吐是美好和善的。语出唐.韩愈《答李翊书》:“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清.袁枚《答友人论文第二书》:“夫道若大

  • 铜雀瓦

    宋何薳《春渚纪闻.铜雀台瓦》:“其瓦初用铅丹杂胡桃油捣制火之,取其不渗,雨过即干耳。后人于其故基,掘地得之,鑱以为研,虽易得墨而终乏温润,好事者但取其高古也。”后因以“铜雀瓦”为砚的美称。元刘永之《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