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沧浪濯缨

沧浪濯缨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又《楚辞.渔父》载:楚国屈原被流放到江南湘 沅,形容憔悴,在江畔吟诗,遇一渔父问他:“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劝他“与世推移”,屈原表示宁葬鱼腹也要抗拒世俗尘埃,保持清白。渔父笑着唱上述歌谣,划船而去。后因以“沧浪濯缨”表示避世抗俗。宋范成大《寄题潭帅王枢使佚老常》诗:“孺子沧浪濯缨处,千载新堂来卜邻。”


【典源】《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 (gu) 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 何不��其糟而歠(chuo) 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孔子曰:‘小子听之! 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今译】 楚国屈原 (名平,字灵均)遭谗被放到江南,流浪于沅、湘一带,脸色憔悴,身体枯瘦,在江畔行走吟诗。一位渔翁见到他问:“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什么原因落到如此地步呢?”屈原回答:“我之所以被流放,是因为世上的人都混浊只有我清白,众人都喝醉了只有我清醒。”渔翁说:“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能够随世事一起变更。既然世上的人都混浊,您何不也搅起泥沙,扬起波澜? 既然众人都喝醉了,您何不也连酒带糟地饮个酩酊大醉? 为什么冥思苦虑,行为清高,以至于落到这般地步呢?”屈原回答:“我听说过,刚洗完头的人,必定弹净帽子,刚洗完澡的人,必定抖净衣服。怎能让干净的身体去沾染外间的污浊呢? 我宁可投江,葬身鱼腹之中,怎能让一身清白蒙受世俗的尘垢呢?”渔翁听后莞尔一笑,划浆而去,唱道:“沧浪河水清又清啊,可以洗涤我的帽缨,沧浪河水浑又浑啊,那就洗我的脚吧。”渔翁走远,不再与屈原交谈。

【释义】 后以此典表示保持高风洁行; 也用来表示避世脱俗; 或表示随波逐流,混同世人。

【典形】 哺糟、沧浪濯缨、尘缨欲濯、歠醨、独醒屈子、独醒人、论浊清、孺子歌、渔父笑、濯沧浪、濯尘缨、濯发沧浪、濯缨、楚老独醒、濯沧浪缨、 濯楚臣缨、 ��啜糟与醨、 净濯兰缨、灵均独醒、灵均不醉、沧浪未濯、众醉独醒、濯冠巾、渔父足、解尘缨、异醒醉、思濯缨、濯我缨、渔父刺湘累。

【示例】

〔哺糟〕 唐·皮日休《卢征君》:“天下皆哺糟,征君独洁己。”

〔沧浪濯缨〕 宋·范成大《寄题潭帅王枢使佚老常》:“孺子沧浪濯缨处,千载新堂来卜邻。”

〔尘缨欲濯〕 宋·王令 《临别瓜洲》:“尘缨欲濯恶独洁,沧浪流去清无涯。”

〔独醒屈子〕 宋·辛弃疾《沁园春·城中诸公载酒入山》:“记醉眠陶令,终全至乐; 独醒屈子,未免沉菑。”

〔独醒人〕 唐·钱起《江行无题》:“如逢渔父问,未是独醒人。”

〔论浊清〕 宋·王令《江上》:“屈平死后渔人尽,后世凭谁论浊清。”

〔孺子歌〕 宋·苏轼《次韵答参寥》:“莫作孺子歌,沧浪濯吾缨。”

〔渔父笑〕 唐·白居易《九日醉吟》:“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

〔濯沧浪〕 宋·黄庭坚《次韵答和甫》:“势利不可更炎凉,解缨从我濯沧浪。”

〔濯尘缨〕 元·白朴《水调歌头·拟游茅山赠心远提点》:“何处沧浪水,吾亦濯尘缨。”

〔濯缨〕唐·王维《暮春太师诸公于韦氏逍遥谷讌集序》:“犹有濯缨清歌,据梧高咏。与松乔为伍,是羲皇上人。”


猜你喜欢

  • 柬箭不折

    束,捆系。若干箭捆在一起则不易折断。比喻众人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则坚不可摧。事出北魏时鲜卑人阿豺。阿豺,无字,辽东鲜卑吐谷浑后人,继兄车骑将军树洛干而立,自号骠骑将军;又因部内多黄沙之地,数百里不生草木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攻(注:琢磨)玉。”郑玄笺:“他山喻异国。”以上所引为《鹤鸣》诗第一章和第二章的末二句,意为:那山上的石头,可以作错刀;那山上的石头,可以琢磨美玉。后用为虚心待人

  • 富贵于我如浮云

    富贵对我来说,好像浮云一般。 表示把功名利禄看得很淡。语出《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后常引作〔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宋

  • 倚伏

    《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倚,因;伏,藏匿。老子认为,祸与福并非是绝对的,彼此都包含着与自身相对立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福可变祸,祸也可变为福。后用为

  • 床下梁松拜

    源见“床下拜梁松”。指对长者的敬候。清赵翼《哭杭应龙先生墓》诗之一:“依然床下梁松拜,无复温言诲坐隅。”

  • 倩女魂离

    同“倩女离魂”。明孟称舜《娇红记.合冢》:“提起泪珠双揾,便做道倩女魂离,怎得个重生时分?”

  • 濩落无用

    源见“魏王瓠”。谓大而无用。或谓人才不得其用。濩落,即瓠落。宋苏轼《欲就蒜山松林中卜居》诗:“我材濩落本无用,虚名惊世有何益?”宋辛弃疾《满江红.和卢国华》词:“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类无根潦。”

  • 坐薪尝胆

    同“卧薪尝胆”。宋苏轼《富郑公神道碑》:“愿陛下思夷狄轻侮中原之耻,坐薪尝胆,不忘修政。”并列 形容勤勉自律,奋发图强。宋·陈亮《与叶丞相书》:“前之悠悠已十年矣,而后之悠悠特未可知,孤圣天子~之本意

  • 遗弓剑

    源见“乘龙出鼎湖”。帝王死亡的委婉语。唐杜牧《河湟》诗:“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冯集梧注:“《唐会要》:宪宗,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崩。”【词语遗弓剑】   汉语大词典:遗弓剑

  • 绿衣黄里

    绿是杂色,黄是正色,以绿色的为衣,黄色的为衬里。旧时用来比喻妾僭妻位。《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并列 绿色的衣服,黄色的衬里。古人把黄色视为正色,绿色为不纯不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