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温柔乡

温柔乡

旧题汉.伶玄《飞燕外传》:“是夜进合德(赵宜主飞燕之妹。江都王协律舍人冯万金与江都中尉赵曼妻江都王孙女姑苏主私通,一产二女,长曰宜主,次曰合德,皆冒姓赵),帝(汉成帝刘骜)大悦,以辅(颊骨,此指面颊)属(此指接触)体,无所不靡(细腻),谓为温柔乡。(帝)谓嬺(音yì,今作嫕。此指樊嫕,飞燕姑妹)曰:‘吾老是乡矣!不能效武皇帝求白云乡也。’”(录自《龙威秘书》第七册)此事又见《说郛》商务印书馆刊涵芬楼本卷三十二、唐.冯贽《云仙杂记》十《赵后外传》。

此处“温柔乡”比喻美色迷人之境,“白云乡”指仙人所居之处。后因以“温柔乡”喻指新婚或女色柔情,以“白云乡”喻指求仙访道之事。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五出《访翠》:“端详,窗明院敞,早来到温柔睡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萧七》:“粉腻脂香集绮筵,温柔乡亦有前缘。萧郎未饮心先醉,袖得绫巾竟杳然。”


偏正 旧指美女的闺房。比喻女色迷人之所。汉·伶玄《飞燕外传》:“是夜进合德,帝大悦,以辅属体,无所不靡,谓为~。”《聊斋志异·天宫》:“遂使糟丘台上,路入天宫;~中,人疑仙子。”△描写温柔之所。→安乐窝


【典源】 旧题汉·伶元 《飞燕外传》:“是夜进合德,帝大悦,以辅属体,无所不靡,谓为温柔乡。谓 (樊)嫕(yi)曰:‘吾老是乡矣,不能效武皇帝求白云乡也。’”

【今译】 汉成帝宠爱皇后赵飞燕,赵飞燕又将她妹妹合德也引荐入宫,合德也长得十分美貌动人。成帝大悦,觉得她的身体到处都非常柔软,称为温柔乡。对樊嫕说:“我就在这乡里终老了,不能学武帝求仙访道了。”

【释义】 后以此典指使人沉迷之境,多指女色; 也用以借指花等。

【典形】 老温柔、柔乡、温柔、温柔家、温柔老是乡、温柔乡、温柔娱老、乡号温柔、乡入温柔、温柔不住、向温柔、连醉温柔、恋温柔、温柔堪老乡。

【示例】

〔老温柔〕 元·萨都拉《洞房曲》:“人生只合老温柔,璧月长教挂琼树。”〔柔乡〕 清·黄景仁《浪淘沙·幽会》:“今夜醉柔乡,且费商量。和衣霍地倒银床。”

〔温柔〕 宋·苏轼《次韵李邦直感旧》:“婉娩有时来入梦,温柔何日听还乡。”

〔温柔家〕 宋·苏轼《三月二十日多叶杏盛开》:“坐令游侠窟,化作温柔家。”

〔温柔乡〕 宋·范成大《乐先生辟新堂以待芍药》:“多情开此花,艳绝温柔乡。”

〔温柔娱老〕 清·王摅《追哭亡室》:“温柔以娱老,此事宜达官。”

〔乡号温柔〕 宋·秦观《长相思》:“记歌名宛转,乡号温柔。曲槛俯清流。”

〔乡入温柔〕 清·归庄《感事寄二受翁》之二:“病闻妙道加餐稳,乡入温柔娱老宜。”


【词语温柔乡】  成语:温柔乡汉语词典:温柔乡

猜你喜欢

  • 社木樗

    源见“樗散”。里中不材之木。喻无用之材。姚锡钧《答亚子》诗之一:“我侪社木樗,于世良鲜补。”

  • 穷态极妍

    见“尽态极妍”。【词语穷态极妍】  成语:穷态极妍汉语大词典:穷态极妍

  • 蒙恬制笔

    晋.张华《博物志》(佚文):“蒙恬造笔。”(引自《艺文类聚》卷五十八)晋.崔豹《古今注》卷下《问答释义》:“蒙恬始造,即秦笔耳(指以兔毛、竹管做笔)。”相传,秦将蒙恬是以竹管、兔毫制笔的创始人。后因用

  • 歧路泣亡羊

    源见“歧路亡羊”。借指对人生道路曲折、出路难寻的哀伤。清 朱冠瀛《点绛唇.客中杂感》套曲:“一霎时情生景,境生情,伤心歧路泣亡羊。”

  • 蹈虎尾

    源见“虎尾春冰”。谓踩着老虎的尾巴。比喻冒犯强势者而陷于险境。唐 李为《蔺相如秦庭返璧赋》:“蹈虎尾而若闲,过鲸口而无惕。”述宾 比喻极其危险的事。《尚书·君牙》:“心之忧危,若~,涉于春冰。”△描写

  • 林深则鸟栖

    唐吴兢《贞观政要》:“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林木茂密,则百鸟栖集;国家实行仁义,则万物归依。

  • 岘山碑

    源见“杜预沉碑”。指永垂后世的不朽功绩和名声。宋赵善括《满庭芳.用洪景卢韵》词:“从今去,园林好在,休学岘山碑。”同“堕泪碑”。唐李涉《过襄阳寄上于司空頔》诗:“歇马独来寻故事,逢人唯说岘山碑。”【词

  • 雄飞雌伏

    《太平御览》卷二五三引《东观汉记》:“赵典兄子温,初为京兆郡丞,叹曰:‘大丈夫生当雄飞,安能雌伏!’遂弃官而去。后官至三公。”《后汉书.赵典传》附“赵温”:“温字子柔,初为京兆丞,叹曰:‘大丈夫当雄飞

  • 阿奴碌碌

    《世说新语.识鉴》:“周伯仁(?)母冬至举酒赐三子曰:‘吾本谓度(渡)江托足无所,尔家有相,尔等并罗列吾前,复何忧?’周嵩起,长跪而泣曰:‘不如阿母言。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好乘人之弊,此非

  • 武子

    《晋书.王浑传》附《王济传》:“济字武子,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时……起为骁骑将军,累迁侍中,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一时秀彦。”晋代大臣王济字武子,因英俊骁勇而闻名当时。后世诗文中遂以“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