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点睛

点睛

源见“画龙点睛”。指绘画、文章在关键处能点出要旨,传出神彩。清李渔闲情偶寄.格局》:“犹塑佛者不即开光,画龙者点睛有待。”


点睛”,现在常说成 “画龙点睛”。讲话或写文章,在关键的地方以一两句精辟的话语提示主旨,使之有力地传神达意,便被称为“点睛之笔”或 “画龙点睛”。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卷七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梁武帝时,有位画家张僧繇 ( yáo) ,曾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白龙,但均未 “点睛”( 画眼睛) 。人问为何? 他说 “点睛”即飞去。大家谁也不相信,而且认为他的说法很荒诞。在众人的要求下,他给一面墙上的两条龙画上了眼睛。笔一离墙,“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而另外墙上的两条龙却还在那里。

这个故事,便是 “点睛”一语的由来,而后成为成语 “画龙点睛”。


【词语点睛】   汉语词典:点睛

猜你喜欢

  • 九州箴

    《汉书.扬雄传赞》:“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晋.晋灼注:“九州之箴也。”《古文苑》卷十四汉.扬雄《百官箴》:“《冀州牧箴》:‘洋洋冀州,……牧臣司冀,敢告在阶。’《兖州牧箴》:‘悠悠济河,…

  • 辽东献豕

    同“辽东豕”。唐无名氏《四灵赋》:“辽东献豕,又何足数?越裳贡雉,失其所夸。”

  • 答飒鲜之

    《南史.郑鲜之传》:“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注:圣主,宋武帝刘裕),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屑之甚!’鲜之熟视不对。”南朝.宋.郑鲜之

  • 临川史

    代称刺史。唐刘长卿《送方外上人之常州依萧使君》诗: “归共临川史,同翻贝叶书。” 参见:○临川内史

  • 悲玉璞

    源见“和氏之璧”。悲叹怀才不遇。宋余靖《桂源早行》诗:“自堪悲玉璞,谁复筑金台?”

  • 出言不逊

    逊:礼貌,谦恭。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张郃(?-231年),字义,河间鄚(今河北任丘)人。初从韩馥征黄巾,韩馥兵败,投奔袁绍,后改投曹操,为曹魏名将。魏明帝曹睿时率军与诸葛亮交锋,败马谡。后在战斗中中

  • 霾曀

    《诗.邶风.终风》:“终风且霾。”又:“终风且曀。”后以“霾曀”指蔽天的阴尘或云翳。《文选.木华〈海赋〉》:“若乃霾曀潜销,莫振莫竦。”吕向注:“霾曀,昏气也。”亦比喻社会政治黑暗。《宋史.真宗纪一》

  •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爱好学习,并能深入思考,心中领会了书中的旨意。 形容人善于读书。语出《史记.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三:“

  • 犹子

    侄或甥称“犹子”。《礼记.檀弓》:“兄弟之子犹子也。”【词语犹子】   汉语大词典:犹子

  • 的一确二

    见“丁一卵二”条。并列 形容确凿不移。元·关汉卿《三勘蝴蝶梦》》1折:“怕不待~,早招承死罪无辞。”△用于事情的确实。→丁一确二【词语的一确二】  成语:的一确二汉语大词典:的一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