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苏秦六印

苏秦六印

指苏秦佩六国相印。后以此典比喻得任官职,显耀荣华。苏秦(?——前284年),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他以“合纵”南北联合之说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共同合力抗秦。于是六国合纵成功,并力同心。苏秦做了合纵南北联盟的盟长,同时担任了六国的相国。苏秦北上向赵王汇报,中途经过洛阳,有着大量车辆马匹和行装,各诸侯国派使者护送他的很多,那气派比得上国王。周显王听到这情况感到惊恐,便扫清道路,派人到郊外慰劳他。苏秦的兄弟、妻子和嫂子,斜着眼不敢抬头看他,都俯伏在地上,侍侯他吃饭。苏秦笑着对他的嫂子说:“你怎么先前那么傲慢,而现在却这么恭顺呢?”嫂子弯曲着身子匍匐而进,把脸贴着地面谢罪说:“因为我现在看到小叔地位尊贵,财物很多”。此典又作“六印”、“苏公佩印”、“苏子六国印”、“苏子印”、“季子金多”、“苏卿印”。

【出典】:

史记》卷69《苏秦列传》2261、2262页:“于是六国从(zōng纵,通“纵”,指南北向。战国时燕、赵、韩、魏、齐、楚等国联合抗秦,叫合纵)合(合纵成功)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雒(luò洛,通“洛”)阳,车骑辎(zī资,车载物资)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通“拟”,比拟)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jù锯,傲慢)而后恭也?’嫂委蛇(Wē yí委一,同“逶迤”,斜行)蒲服(同“匐匍”,伏地而行),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苏秦字)位高金多也。’”

【例句】: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赈而封。” 唐·王维《魏郡太守上党苗公德政碑》:“苏公佩印,始归乡里尽欢;疏傅散金,不与子孙为计。” 唐·杜牧《赠别》:“苏秦六印归何日,潘岳双毛去值秋。” 宋·陈与义《邓州西轩书事》:“易求苏子六国印,难觅河桥一字书。” 宋·张元干《次聪父见遗韵》:“老去尚堪苏子印,兴来须到习家池。” 金·元好问《人济源寓舍》:“睡中刺刺闻人语,季子金多过洛阳。” 元·张养浩《雁儿落兼得胜令》:“抖擞了元亮尘,分付了苏卿印。”


【典源】《史记·苏秦列传》: 苏秦游说六国,“于是六国从 (纵) 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极赵王,乃行过雒 (洛) 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 (拟) 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她(蛇) 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今译】 战国时苏秦 (字季子) 以“合纵”游说六国,使六国缔约合力抗秦。苏秦为纵约长,并佩六国相印。苏秦北上回复赵王时行经洛阳,一路上车马众多,声势煊赫,各诸侯纷纷以王侯之礼沿途遣使隆重相送。周显王听到后十分惊恐,也清扫街道,派人去郊外慰劳。到了家中,苏秦的兄弟妻嫂更是毕恭毕敬,连抬头正视也不敢,跪在地上精心服侍。苏秦笑着问他的嫂子:“为什么以前对我傲慢而现在如此恭顺呢?”其嫂跪拜,把脸伏在地上回答:“是因为看到你官高禄厚啊。”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得任官职,荣华显耀。

【典形】 季子金多、六印、苏公佩印、苏秦六印、苏卿印、苏子六国印、苏子印、六国都丞相、何用多金、黄金印、佩印归、六印悬、季子金、苏秦金印。

【示例】

〔季子金多〕 金·元好问《人济源寓舍》:“睡中刺刺闻人语,季子金多过洛阳。”

〔六印〕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赈而封。”

〔苏公佩印〕 唐·王维《魏郡太守上党苗公德政碑》:“苏公佩印,始归乡里尽欢; 疏傅散金,不与子孙为计。”

〔苏秦六印〕 唐·杜牧《赠别》:“苏秦六印归何日,潘岳双毛去值秋。”

〔苏卿印〕 元·张养浩《雁儿落兼得胜令》:“抖擞了元亮尘,分付了苏卿印。”

〔苏子六国印〕 宋·陈与义《邓州西轩书事》:“易求苏子六国印,难觅河桥一字书。”

〔苏子印〕 宋·张元干《次聪父见遗韵》:“老去尚堪苏子印,兴来须到习家池。”


猜你喜欢

  • 函关柱史

    源见“紫气东来”。指老子。柱史,“柱下史”的省称,老子曾任周柱下史。清康乃心《送李虞臣任宝昌令》诗:“华岳仙人地,函关柱史家。”

  • 八彩

    《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春秋元命苞》:“尧眉八彩是谓通明。”《孔丛子.居卫》:“惜尧身修十尺,眉乃八彩。”《太平御览》引《尚书大传》:“尧八眉……八者,如‘八’字者也。”传说上古帝王尧的眉毛有八种色彩。

  • 袖金鎚

    《汉书.淮南厉王传》:“厉王有材力,力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金椎椎之,命从者刑之。驰诣阙下,肉袒而谢曰:‘臣母不当坐赵时事,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不争,罪一也……’文帝伤其志,为亲故不

  • 耕问奴,织访婢

    《南史.沈庆之传》:“沈庆之字弘先,吴兴武康人也……庆之曰:‘为国譬如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上大笑。”元嘉二七年,宋文帝将北侵,沈庆之说:国家有如家庭,

  • 恒沙

    同“恒河沙数”。南朝 梁沈约《千佛颂》:“能达斯旨,可类恒沙。”【词语恒沙】   汉语大词典:恒沙

  • 凤鸣岐山

    《国语.国语上》:“周之兴也,鸑鷟(音yuè zhuó,凤之别名)鸣于岐山;其衰也,杜柏射王于鄗。”韦昭注:“三君云:‘鸑鷟’凤之别名也。’《诗》云:‘凤皇鸣矣,于彼高冈。’其在岐山之脊乎?”古人视凤

  • 涿鹿战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蓻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 视听言动

    儒人认为人的视、听、言、动四行都应按礼教规范。《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 牛毛

    比喻极多。《北史.文苑传序》:“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也!”【词语牛毛】   汉语大词典:牛毛

  • 鸡犬飞升

    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讽喻小人仗势发迹。清黄遵宪《游箱根》诗之四:“鸡犬亦飞升,熊鱼得所欲。”【典源】 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