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讳莫如深

讳莫如深

比喻把事物隐瞒得很深。公元前662年,鲁庄公病重。按照他的意愿是想让他的儿子公子般继承君位。而其二弟叔牙却极力主张鲁庄公传其庶兄庆父。庄公的第三个弟弟季友见叔牙怀有异图,便以庄公之命将叔牙赐死,并在庄公死后拥立公子般即位。而庆父因为自己未当上国君便和庄公夫人哀姜串通起来杀死公子般,另立哀姜妹妹叔姜生的儿子公子启方为君,是为鲁闵公。大概是为国内贵族所不容,或是为了向霸主齐桓公解释这次废立的合理性并为自己篡夺鲁国政权作准备,政变发生后,庆父还专门去了齐国一趟。对于庆父赴齐一事,《春秋》记为“公子庆父如齐。”《谷梁传》在解释这段文字时说:《春秋》所以用“如”而不用“奔”字,是一种隐讳曲笔。所以如此,是因为庆父罪行太严重了,必须深深地加以隐讳。

【出典】:

《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公子庆父如齐。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

【例句】:

清·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国则讳莫如深,枢府举动,真相不知。”


述补 讳,隐讳。深,深重。忌讳说出的深重大事。原指事关重大,不宜透露风声,只好隐瞒。后指把信息藏得紧紧的,不透露一点风声。语出《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公子庆父如齐。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杨士勋疏:“深,谓君弑、贼奔之深重。以其深重,则为之隐讳。”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国则~,枢府举动,真相不知。”△用于形容人的待事态度。→秘而不宣 ↔开门见山 和盘托出


解释讳:隐瞒。深:指事件重大。本指必须把这事隐瞒起来不说。后多用来指把事情瞒得很紧,不肯走漏一点消息。

出处《穀梁传·庄公三十二年》:“公子庆父如齐。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

庆父是春秋时期鲁国国君鲁桓公之子,鲁庄公庶兄。庄公即位后,庆父专权。庄公死后无嫡子,有人推荐由庆父继位,但最终由子般继位。子般在位不满两个月,就被庆父派人杀掉,重新立子开为君,即为鲁闵公。闵公二年,庆父打算废掉闵公自立为君,就又派人杀掉闵公。这一下惹怒了鲁国民众,大家群起反对庆父,打算攻杀他。庆父害怕了,就逃到了莒地。后来莒人接受鲁国人的钱财贿赂,把庆父送回了鲁国。庆父请求鲁国赦免自己的罪过,没有获得允许,于是自缢而死。

庆父逃到齐国莒地的事情,《春秋》上记为:“公子庆父如齐。”“如”是动词,“到、往”的意思。《穀梁传》解释说,庆父明明是逃亡到了莒,为何不用表示逃亡的“奔”而用“如”呢?是因为庆父接连杀掉了两个国君,没有什么罪过比这更大,提起来都让人心痛,只好替他加以隐讳。

近义守口如瓶

反义直言不讳

例句

不知什么缘故,他对那件事总是讳莫如深。


【词语讳莫如深】  成语:讳莫如深汉语词典:讳莫如深

猜你喜欢

  • 佩韦之顺

    源见“韦弦”。谓善于规戒。清钱谦益《兵科给事中明时举授征仕郎制.母王氏仍前赠》:“相夫有佩韦之顺,教子有宿心之勤。”

  • 荆识

    源见“识荆”。表示与人相识的敬辞。明沈鲸《双珠记.风鉴通神》:“三位俱大贵人也,素未荆识,此来必有见谕。”【词语荆识】   汉语大词典:荆识

  • 瓶竭罍耻

    《诗.小雅.蓼莪》:“瓶之罄矣,维罍之耻。”朱熹集传:“言瓶资于罍而罍资瓶,犹父母与子相依为命也,故瓶罄矣,乃罍之耻。”后因以“瓶竭罍耻”喻休戚与共,痛痒相关。宋苏轼《论河北京东盗贼状》:“至于京东,

  • 潘安秋兴

    晋潘岳《〈秋兴赋〉序》:“摄官承乏,猥厕朝列,夙兴晏寝,匪遑底宁。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于是染翰操纸,慨然而赋。于时秋也,故以‘秋兴’名篇。”后以“潘安秋兴”喻指赏秋的兴致和咏秋的才情。唐李端

  • 系风捕景

    见“系风捕影”。南朝宋·谢惠连《秋胡行》:“~,诚知不得,念彼奔波,意虑回感。”【词语系风捕景】  成语:系风捕景汉语大词典:系风捕景

  • 笑里暗藏刀

    同“笑里藏刀”。元岳伯川《铁拐李》一折:“我见先,他见后。他临行,我放刁,笑里暗藏刀。代官来到,不道咱轻放了。”【词语笑里暗藏刀】   汉语大词典:笑里暗藏刀

  • 龙艘锦缆

    同“锦缆龙舟”。宋汪元量《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词:“自都门燕别,龙艘锦缆,空载得、春归去。”

  • 一传十,十传百

    宋代陶谷《清异录.丧葬义疾》:“一传十,十传百,展转无穷,故号义疾。”本指疾病的传染。后泛指言语或消息的展转相传。亦作“一人传两,两人传十。”明代杨柔胜《玉环记.韦皋嫖院》:“那是一人传两,两人传十,

  • 下方罗赵

    《晋书.卫瓘传》附卫恒:“恒善草隶书,为《四体书势》曰:‘……故英(弘农张伯英)自称“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晋卫恒评论历代著名书法家时,曾誉弘农张伯英草书甚佳,有草圣之称。并说自己上比汉

  • 焚砚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陆机传》:“弟云(陆云,字士龙)尝与书曰:‘君苗(崔君苗)见兄文,辄欲烧其笔砚。’”西晋文学家陆机,文才倾动一时,其弟陆云曾写信告诉陆机说:“崔君苗看到您的文章,叹为观止,老想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