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金华牧羊

金华牧羊

源见“叱石为羊”。谓入山学道或得道成仙。宋陈师道《徐仙书》诗之三:“金华牧羊小家子,西真攘桃何代儿?”


【典源】 晋·葛洪《神仙传·皇初平》:“皇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寻索初平,历年不得。后见市中有一道士,初超召问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四十余年,莫知死生所在,愿道君为占之。’道士曰:‘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皇,字初平,是卿弟非疑。’初起闻之,即随道士去,求弟遂得,相见悲喜,语毕,问初平羊何在,曰:‘近在山东耳。’初起往视之,不见,但见白石而还。谓初平曰:‘山东无羊也。’初平曰:‘羊在耳,兄但自不见之。’初平与初起俱往看之,初平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

【今译】 仙人皇 (一作黄) 初平,十五岁在家中牧羊时,被道人领至金华山石室中修道。四十余年后,其兄初起去山中寻他,多年找寻不到,后遇到一道士告诉他初平在金华山中牧羊,初起即去找到初平,相见悲喜交集。兄问初平羊在哪,初平说:“就在山东边。”初起去看,没有羊,只见白石,回来对初平说:“山东没有羊。”初平说:“羊在那,兄长看不见罢了。”二人同去看,初平喝道:“羊起来!”只见遍山的白石马上变成几万头羊。

【释义】 后以此典指隐居山中修道,仙道变化之事; 或用以形容山间群石。

【典形】 鞭石仙人、初平期、初平羊、金华牧羊、金华仙伯、乱石似羊、牧羊金华、驱羊动石、童子驱石、问羊、寻初平、问羊到金华、初平群羊、寻羊问初平、石如群羊、慕初平、牧羊儿、金华牧羊儿。

【示例】

〔鞭石仙人〕 元·萨都拉《三衢马太守索题烂柯山》:“烂柯仙子何年去,鞭石仙人此地过。”

〔初平期〕 宋·陆游《月夕》:“更欲小徙倚,恐失初平期。”

〔初平羊〕 明·高启《煮石山房为金华叶山人赋》:“金华之石犹可食,元是旧牧初平羊。”

〔金华牧羊〕 宋·陈师道《徐仙书》之三:“金华牧羊小家子,西真攘桃何代儿。”

〔乱石似羊〕 清·黄景仁《柏井驿》:“乱石似羊空卧草,片云如鹤不栖松。”

〔牧羊金华〕 宋·黄庭坚《戏答俞清老》:“牧羊金华山,早通玉帝籍。”

〔驱羊动石〕 唐·王勃 《出境游山》:“驱羊先动石,走兔欲投巾。”

〔童子驱石〕 唐· 李端 《游终南山》:“童子闲驱石,樵夫乐看棋。”

〔问羊〕 宋·苏轼《次秦少游韵赠姚安世》:“问羊独怪初平在,牧豕应同德曜看。”

〔寻初平〕 宋·苏轼《游罗浮山》:“还须略报老同叔, 赢粮万里寻初平。”


猜你喜欢

  • 义不帝秦

    参见:鲁连义不帝秦

  • 大法小廉

    又作“小廉大法”。法:执法守法。廉:廉洁奉公。要守法廉洁,大臣尽忠,小臣尽职。清圣祖(1654-1722年),名玄烨,是清世祖第三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玄烨即帝位,改次年年号为康熙。康熙十八年

  • 祖莹称圣

    《北史.祖莹传》:“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耽书,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

  • 胆大心细

    形容做事果断而又谨慎。出自唐孙思邈(miǎo秒)语。孙思邈(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名医。据传他出身农家,幼年体弱多病,遂立志学医,并精通老庄百家学说及佛教经典。21岁时开始

  • 不才

    没有才能,不成材。《左传》成公三年:“王送知䓨,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臣实不才,又谁敢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

  • 六马仰秣

    源见“伯牙鼓琴”。驾车的马都停食倾听琴声。形容乐声美妙。汉王充《论衡.率性》:“推此以论,百兽率舞,潭鱼出听,六马仰秣,不复疑矣。”主谓 秣,牲口的饲料。马停吃饲料,抬起头(听)。形容音乐美妙动听。语

  • 师雄梦

    同“师雄来月下”。清曹贞吉《水龙吟.咏蜡梅》词:“记否师雄曾梦,月胧胧,拂衣寒重。”

  • 亡弓楚泽

    源见“楚弓楚得”。谓虽有所失而利不外溢。唐李白《为赵宣城与杨右相书》:“收遗簪于少原,念亡弓于楚泽。”

  • 谈笑有鸿儒

    鸿儒:大儒,有名的学者。 和学问渊博的在一起谈笑。 指交游的人不同一般。语出唐.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歧路灯》三八回:“今日谈笑有鸿儒,正该叫小徒在此虚心聆教才是。”【词

  • 谢公池

    同“谢家池”。宋戴复古《寄山台赵庶可》诗:“见君花萼集,梦到谢公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