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金屋藏娇

金屋藏娇

旧题汉.班固撰《汉武故事》:“(胶东王)数岁,长公主嫖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不?’胶东王曰:‘欲得妇。’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问曰:‘阿娇好不?’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

汉武帝幼时,姑母长公主将他抱置膝上,逗问他要不要娶媳妇,答言欲得。姑母指着身边许多侍女,叫他选择,他都不要。当又指自己的女儿阿娇问时,他说是若得阿娇为妇,就作一个金屋把她藏起来。后因以“金屋藏娇”指娶妻纳妾,或有外宠;又引伸指惜花护花,贮以屋室。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七出《逢舟》:“〔琐寒窗〕匆忙扮作新人,夺藏娇,金屋身,一身宠爱,尽压钗裙。”

鲁迅《惜花四律》诗之二:“剧怜常逐柳絮飘,金屋何时贮阿娇。”


见“金屋贮娇”。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慧妃指着满屋的牡丹道:想不到,你~啊!”


【典源】 旧题汉·班固 《汉武故事》:“胶东王数岁,(长)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指其女:‘阿娇好否?’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长主大悦,乃苦要上,遂成婚焉。”

【今译】 汉武帝刘彻(即位前封胶东王) 几岁时,其姑母长公主将他抱在膝上,问他:“儿想娶媳妇吗?”然后指着左右侍女百余人,刘彻都说不要。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问:“阿娇好吗?”刘彻笑着回答:“好。如果能得阿娇作媳妇,我当作金屋给她住。”长公主十分喜悦,即向刘彻的父亲景帝苦苦要求,于是二人成婚。阿娇后立为陈皇后。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宠爱妻妾,或形容受宠爱的妻妾; 也以“金屋”等指后妃、妻妾的居处。

【典形】 阿娇、藏娇屋、陈后黄金屋、陈娇金屋、汉妃金屋、汉娇、黄金屋、金屋、金屋藏娇、金屋宠、金屋人、金屋贮娇、阿娇金屋、阿娇深贮、安排金屋、贮金屋、金屋妆成、贮阿娇、黄金堪作屋。

【示例】

〔阿娇〕 唐·李白《妾薄命》:“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

〔藏娇屋〕 清·赵翼《蒋莹溪别驾馆爱妾》:“冶游喜有藏娇屋,侨寓兼为避债台。”

〔陈后黄金屋〕 唐·李白《怨情》:“请看陈后黄金屋,寂寂珠帘生网丝。”

〔陈娇金屋〕 清·文廷式 《贺新郎》:“须不羡陈娇金屋,一霎长门辞翠辇,怨君王已失苕华玉。”

〔汉妃金屋〕 唐·罗隐《燕》:“汉妃金屋远。卢女杏梁高。”

〔汉娇〕 宋·张炎《庆春宫·金粟洞天》:“避风归去,贮金屋,妆成汉娇。”

〔黄金屋〕 唐·白居易《续古诗》之五:“岁暮望汉宫,谁在黄金屋?”

〔金屋藏娇〕 明·金堡《风流子》:“素馨田畔路。当年梦,应有金屋藏娇。”

〔金屋宠〕 南朝梁·刘潜《闺怨》:“本无金屋宠,长作玉阶悲。”

〔金屋人〕 宋·刘筠《与客启明》:“故山夜鹤空多怨,金屋人争诵子虚。”

〔金屋贮娇〕 南朝梁·费昶《长门怨》:“金屋贮娇时,不言君不入。”


【词语金屋藏娇】  成语:金屋藏娇汉语词典:金屋藏娇

猜你喜欢

  • 惊鵩鸟

    源见“贾生赋鵩”。指对命运的忧伤感慨。唐白居易《端居咏怀》:“斜日早知惊鵩鸟,秋风悔不忆鲈鱼。”【词语惊鵩鸟】   汉语大词典:惊鵩鸟

  • 指鹿为马

    赵高专权,故意把鹿说成是马,以测验秦二世和群臣对于服从自己主张之态度如何?后以此典比喻飞扬跋扈,颠倒是非,打击异己。赵高(?——前207年),原是赵国贵族,通狱法,入秦宫为宦官,管事二十多年,任中车府

  • 断袖之契

    同“断袖之好”。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倩霞》:“藩府多梨园子弟,皆极一时之选,有贴旦珍儿者,尤姣媚,耿少子与结断袖之契。”【词语断袖之契】   汉语大词典:断袖之契

  • 园同庾信

    参见:庾信园

  • 五君

    源见“五君咏”。指魏 晋时名士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皆竹林七贤中人物。宋熊与龢《木平饲龙亭次韵方巨山》:“由来清调须吾辈,幸不山 王愧五君。”【词语五君】   汉语大词典:五君

  • 剑鸣

    《世说新语》佚文:“王子乔墓在京陵,战国时有人盗发之,都无见,惟有一剑悬在圹中,欲取而剑作龙虎之声,遂不敢近。俄而径飞上天。”《太平御览》卷三四三引《列士传》:“楚王命莫邪铸双剑,止以雌进。剑在匣悲鸣

  • 穀亦亡羊

    源见“臧穀亡羊”。谓彼此的结局相同。宋辛弃疾《哨遍》词:“夔乃怜蚿,穀亦亡羊,算来何异?”

  • 范蠡归湖

    源见“范蠡扁舟”。谓范蠡归隐。元马致远《马丹阳三度任风子》:“我待学列子乘风,子房达道,陶令休官,范蠡归湖。”

  • 鲁连赴海

    同“鲁连辞赏”。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于是君臣离而名教薄,世多乱而时不治……接舆以之行歌,鲁连以之赴海。”

  • 众志成城

    原作“众心成城”。意思是说:万众一心,象坚固的城堡一样不可摧毁。后则比喻只要大家团结,力量就无比强大。【出典】:参见“众口铄金”条【例句】: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众心成城。俗说曰:众人同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