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族类:原指同族,后指同类,同帮。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指不属于自己同类之人,和自己有着根本的利害冲突。公元前587年,鲁成公出访晋国,由于受到晋景公的慢待,回国后,打算倒向楚国。季孙行父劝阻他说:“不行,晋国虽然无道,但不能背叛。国家广大,臣下和睦,而且靠近我国,诸侯也听他的命令,是不能同他对抗的。周文王的太史官佚说过这样的话,不是我们同族的人,是不能与我们同心的。楚国虽然广大,并非我们的同族,怎么会爱我们呢?”鲁成公听了,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出典】:

左传·成公四年》:“秋,公至自晋,欲求成于楚而叛晋。季文子曰:‘不可。晋虽无道,未可叛也。国大臣睦,而迩于我,诸侯听焉,未可以贰。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公乃止。”

【例句】:

房玄龄《晋书·江统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其他 不是同族的人,和我们不是一条心。原指对异族的疑忌。后也用以指责排斥异己的宗派活动。《左传·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公乃止。”杜预注:“字,爱也。”朱自清《爱国诗》:“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所谓‘~’。”△多用于关系方面。也作“非我族类”。


【词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成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汉语词典: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猜你喜欢

  • 晏婴脱粟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食,炙三弋、五卵、苔菜耳矣。”宴子为齐景公的宰相,他自奉简约,吃的是粗米饭,菜不过是三只烤禽鸟,五颗蛋,一盘紫堇菜罢了。后因用为咏宰辅生活简朴之典。唐.李

  • 罗织

    罗:搜寻;织:编造。指虚构罪名,陷害无辜。出自唐来俊臣之事迹。来俊臣(651-697年),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武则天时,以告密受重用,曾任侍御史、兰台御史中丞等职。他曾与党羽编造《告密罗织经》,

  • 日间不作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亏心:违背良心。 指为人正大光明,心里很踏实,所以临事镇定不乱。语出《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你日间不作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便去何妨?”元.无名氏《陈州粜米》三折:“小衙内诗云:‘日间不做亏

  • 养音九皋

    源见“鹤鸣㈠”。比喻贤才隐居修德。南朝 宋王韶之《赠潘综吴逵举孝廉》诗:“育翮幽林,养音九皋。”述补 九皋,曲折深远的沼泽。比喻贤士隐居育德修业。语本《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宋

  • 梁山曲

    旧题汉.蔡邕《琴操》卷下《梁山操》:“梁山操者,曾子之所作也。曾子幼少慈仁质孝,在孔子门有令誉。居贫无业以事父母,躬耕力则(作?),随五土之利,四时惟宜以进甘脆。尝耕泰山之下,遭天霖泽,雨雪寒冻,旬月

  • 蛮触交争

    《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因以“蛮触交争”比喻为小事进行无意义争斗。唐白居易《禽虫》诗之七:“蟭螟杀敌蚊

  • 岿然灵光

    源见“鲁灵光殿”。指经过变故后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清钱谦益《南京礼部尚书李公墓志铭》:“岿然灵光,寿考显融。”

  • 三箧亡

    42` 同“三箧亡书”。清赵翼《偶有遗忘问之稚存辄录示原委》诗:“安世能备三箧亡,张巡遍记一城熟。”【词语三箧亡】   汉语大词典:三箧亡

  • 置眼东门

    春秋时伍子胥的故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太宰伯嚭谗子胥,吴王“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子胥……报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吴王夫差听了大怒,取子胥尸体,裹以鸱( ㄔ chī

  • 孙敬闭户

    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入学,闭户牖,精力过人,太学号曰‘闭户先生’。”(据《太平御览》卷一八四引)又,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常闭户,号为闭户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