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麦秀悲殷

麦秀悲殷

指箕(jī基)子作《麦秀之诗》悲咏殷纣无道而败亡。后以此典表示亡国后的哀伤慨叹。箕子,殷纣王的叔父,官太师(辅佐国君的官)。封于箕(今山西太谷东北)。殷纣王暴虐无道,箕子劝谏,纣王不听,反将箕子囚禁。周武王败亡殷纣王后,将箕子释放。以后箕子来朝见周武王,路过从前之殷都旧址,看见宫室毁坏,禾黍与杂草丛生,内心悲伤,想哭又觉不可,想流泪又觉未免像妇女,于是作了《麦秀》诗来歌咏这件事。那首诗说:“麦芒尖尖哪,禾黍的苗儿绿油油。那个狡猾的孩子呀,不与我亲近啊!”所说狡猾的孩子,是指殷纣王。殷朝之遗民听到了,都为这流眼泪。此典又作“麦秀”、“麦秀渐渐”、“歌麦秀”、“悲麦秀”、“麦秀歌残”。

【出典】:

史记》卷38《宋微子世家》1620、1621页:“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虚:通“墟”,故城),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麦芒形状)兮,禾黍油油(禾黍苗光润),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流涕。”

【例句】:

晋·向秀《思旧赋》:“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 晋·陆机《辨亡论下》:“故能保其社稷而固其土宇,麦秀无悲殷之思,黍离无愍周之感矣。” 北周·庾信《拟连珠》:“盖闻彼黍离离,大夫有丧乱之感;麦秀渐渐,君子有去国之悲。” 唐·刘禹锡《荆州道怀古》:“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泽雉飞。” 唐·卢象《奉和张使君宴列加朝散》:“停杯歌麦秀,秉烛醉棠阴。” 宋·苏轼《次韵答章传道见赠》:“君看汉唐主,宫殿悲麦秀。” 元·戴良《怀宋庸庵》:“麦秀歌残已白头,逢人犹是说东周。”


【典源】《史记·宋微子世家》:“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 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流涕。”

【今译】 殷纣王暴虐,箕子进谏不听,反将箕子囚禁,直到周武王灭殷后,箕子才得以释放。当他路过殷墟时,看到故都宫室毁坏,遍生禾黍,不禁黯然神伤,却又痛哭不得,于是作《麦秀之诗》以哀叹,诗中说:“麦子都已秀穗,禾黍也茂茂盛盛。那个纣王,不听我的忠告啊!”殷朝遗民听到,无不伤心落泪。

【释义】 后以此典表现亡国后的哀伤慨叹。

【典形】 悲麦秀、歌麦秀、麦秀、麦秀歌残、麦秀渐渐、宋微子兴悲、麦秀遗宫、伤心麦秀、麦秀残歌。

【示例】

〔悲麦秀〕 宋·苏轼《次韵答章传道见赠》:“君看汉唐主,宫殿悲麦秀。”〔歌麦秀〕 唐·卢象《奉和张使君宴列加朝散》:“停杯歌麦秀,秉烛醉棠阴。”

〔麦秀〕 晋·陆机《辨亡论下》:“故能保其社稷而固其土宇,麦秀无悲殷之思,黍离无愍周之感矣。”

〔麦秀歌残〕 元· 戴良 《怀宋庸庵》:“麦秀歌残已白头,逢人犹是说东周。”

〔麦秀渐渐〕 北周 ·庾信《拟连珠》:“盖闻彼黍离离,大夫有丧乱之感; 麦秀渐渐,君子有去国之悲。”

〔宋微子兴悲〕 唐·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 桓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


猜你喜欢

  • 擢颖

    源见“毛遂自荐”。指显露头角。晋庾阐《吊贾生文》:“飞荣洛汭,擢颖山东。”《北史.高允传》:“崔 宗二贤,诞性英伟,擢颖闾阎,闻名象魏。”【词语擢颖】   汉语大词典:擢颖

  • 伯奇冤

    源见“伯奇掇蜂”。指伯奇受谮被逐含冤负屈事。明陈子龙《匡山吟寄灯岩子》诗:“吉甫犹怜伯奇冤,汉文不救长沙哭。”

  • 潘生闲居

    同“潘岳闲居”。清归庄《与蒋路然》书:“兄犹侍太夫人,有潘生闲居之乐。”

  • 驭鹤

    源见“王乔控鹤”。喻得道成仙。清周亮工《来日大难》诗:“愿见神仙,乞药一丸;如王子乔,驭鹤骖鸾。”

  • 入鸟不乱行

    《庄子.山木》:“孔子……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孔子遭难被围困在陈蔡之间,听了太公任一番话,受到启发,便远避于大泽之中,因能与鸟兽

  • 苏仙语

    源见“苏耽”。指苏耽救世济民的留言。宋邓肃《菩萨蛮》词之四:“歌声云外去,句句苏仙语。曲罢一尊空,飘然欲驭风。”

  • 西风落帽

    同“西风吹帽”。清翁同龢《乙酉三月当途人于龙山麓得古墓》诗:“纷纷傅会不须论,冷笑西风落帽痕。”

  • 黄鸟歌

    源见“秦穆杀三良”。泛指哀悼良臣之死的诗文。清黄遵宪《三哀诗.吴季清明府》:“只有《黄鸟》歌,哀吟代呜咽!”

  • 临汝袁郎

    《后汉书.袁安传》附《袁闳传》:“少励操行,苦身修节。……卒于土室。”唐.李贤注引《汝南先贤传》:“闳临卒,敕其子曰:‘勿设殡棺,但著裈衫疏布单衣幅巾,亲尸于板床之上,以五百墼为藏。’”东汉袁安位三公

  • 榆次之辱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后因以“榆次之辱”为无故受辱之典。《后汉书.孔融传》:“性既迟缓,与人无伤,虽出胯下之负,榆次之辱,不知贬毁之于己,犹蚊虻之一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