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楚

三楚

①秦汉时将战国楚地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为三楚。《史记·货殖列传》:“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衡山、九江、豫章、长沙,是南楚也。”相当今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淮河流域。但南郡与淮北诸郡隔绝,不应同属西楚,项羽都彭城称西楚霸王,则彭城当属西楚。

②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27:“(楚)文王徙都郢,故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是为西楚。汉封元王交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是为东楚。又封厉王胥于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是为南楚。”此为后起之说,与秦汉时三楚之义不符。

③宋周羽翀著《三楚新录》载五代时马殷据长沙(今湖南长沙市),周行逢据武陵(今湖南常德市),高季兴据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因三国都在古楚地,故称为三楚。


(1)秦、汉时分战国楚地为三楚。《史记·货殖列传》以战国楚地为三楚。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豫章、长沙为南楚。但南郡与淮北诸郡隔绝,不应同属西楚,项羽都彭城称西楚霸王,则彭城当属西楚。疑《货殖列传》有误。《汉书·高帝纪》注引孟康《音义》:“旧名江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西楚约当今淮河以北,泗、沂水以西;南楚北起淮、汉,南包江南;东楚跨江逾淮,东至于海。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引《太平寰宇记》谓“楚文王徙都于郢,故江陵是为西楚;汉封元王交于彭城,是为东楚;又封厉王胥于广陵,是为南楚”(今本无)。此为后起之说,与秦、汉时初义不符。(2)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三楚多秀士。”王应麟《小学绀珠》“三楚”:“楚文王都郢,昭王都鄀,孝烈王都寿春。《文选》‘三楚多秀士’注。”(3)宋周羽翀《三楚新录》载五代时马殷据长沙,周行逢据武陵,高季兴据江陵事,因三国都在古楚地,故亦称“三楚”。


猜你喜欢

  • 不鲁思河

    又作不鲁失、不里郁思。元代称今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间的一段金沙江为不鲁思河。《元一统志》丽江路:“考今沿革图志:本路出金。有江曰丽江,古谓丽水,白夷谓金沙江,磨些蛮谓漾波江,吐蕃谓犁

  • 福兴场

    亦作复兴场。在今四川忠县东北复兴镇。清道光 《忠州志》 卷2: 复兴场 “在县南二十里。西临长江,小溪对岸为石柱县沿溪场”。

  • 库尔喀喇乌苏厅

    清光绪十二年(1886)置,属新疆省。治所即今新疆乌苏县。1913年改为乌苏县。即“乌苏厅”。

  • 栗县

    秦置,属砀郡。治所即今河南夏邑县。西汉改为栗侯国。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夏邑县。属砀郡。西汉为栗侯国,属沛郡。东汉废。《史记·项羽本纪》: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章邯军至栗”,即此。

  • 官竹

    又名竹圃、官竹园、梁王竹园、兔园。在今安徽毫州市东北。《水经·睢水注》: “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水次绿竹荫渚,菁菁实望,世人言梁王竹园也。” 《梁书· 羊侃传 》: 梁中大通四年 (532),“

  • 都盘山

    又名罗山。在今广西岑溪县南二十里。《寰宇记》 卷163南仪州岑溪县: “罗山,山有冷泉,饮者愈热病。” 《清一统志·梧州府》: 都盘山 “层岚叠嶂,一名马岭山,又名罗山”。

  • 竹屿

    在今福建霞浦县西南六十里。《清一统志·福宁府》:竹屿“突出海中,形势奇特。潮退,泥潦中有沙径,长一里可行。地无田, 民皆业渔。有堡。相近者为孤山,明嘉靖三十五年,倭贼自宁德遁入州界,官军追败之于此”。

  • 惟扬

    即维扬。又作维阳。今江苏扬州市或扬州府的别称。取 《尚书· 禹贡》: “淮海惟扬州” 中之二字为名。唐岑参 《万里桥》 诗: “成都与维阳,相去万里地。” 宋费兖 《梁溪漫志》: “古今称扬州为惟扬。

  • 戛云 (雲) 亭

    在今四川达川市南二里翠屏山。《方舆胜览》 卷59达州: 戛云亭 “在南山。元稹为司马时立。下瞰江流,周览城邑”。今亭清嘉庆间重建于山之西岭,为三层八角形,高12.5米。

  • 金雀山

    在今山东临沂市南。《清一统志·沂州府一》: 金雀山 “在兰山县 (今临沂市) 南三里。《府志》: 其西为银雀山。东西对峙,环护府治。中有桃花洞,下有泉,南流为阳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