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溪

三溪

①即今浙江嵊县西四十二里镇基乡驻地三溪村。《资治通鉴》:唐咸通元年(860),裘甫“设伏于三溪之南,而陈于三溪之北”。即此。

②在今福建长乐市南。《清一统志·福州府一》 引《旧志》:“福清县诸溪,汇于破石潭,分流为三如鼎足,亦名鼎溪。历四十里,转由东山港入海。”

③即大溪。今福建泰宁县南之泰宁溪。《清一统志·邵武府》:大溪“在泰宁县南。源出邵武县官尖峰麓,亦曰三溪。西流入县界,合龙湖东西两溪之水,又西合交溪、梅林、朱口、福山诸溪,又西合龙门溪、长兴溪,又西合三溪、黄溪,至县东一里,潴为何潭。又西经县西南三十里梅口,与建溪之绥江合,为双溪渡。复折而东南,经县南四十里,为青洲渡。又东南合将乐县界竹洲溪,而为延平西溪之上源”。

④在今福建建宁县东北。《舆地广记》卷34邵武军建宁县有“三溪”。《清一统志·邵武府》:三溪“在建宁县东北。一曰永城溪,与周平溪合,经横田口,又合楚溪支涧水入大溪”。

⑤在今四川綦江县南。《元和志》卷30三溪县:以僰溪、东溪、葛溪三溪合流因名。《舆地纪胜》卷180南平军:三溪,“《寰宇记》:唐正观置县,以此名”。《方舆纪要》卷69綦江县:三溪“在县南,流合綦江。有三溪渡。杨应龙作乱时,以此为播界。应龙陷綦江,退屯三溪。即此”。


(1)古水名。(1)即今浙江省曹娥江上源剡溪、澄潭溪、新昌溪嵊州市汇合后的合称。《资治通鉴》:唐咸通元年(860年),裘甫军“设伏于三溪之南,而陈于三溪之北”,唐军大败,即此。(2)在今重庆市綦江县东南有三条溪流合綦江。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土司杨应龙陷綦江,以三溪等为播界,即此。(2)即今安徽省旌德县西北抱麟溪、陶环溪、丰溪的合称。


猜你喜欢

  • 西平驿

    在今广东阳江市东。《方舆纪要》卷101阳江县:西平驿“在县治东。洪武初置,万历中改曰平豆驿”。

  • 天长县

    唐天宝七年(748)改千秋县置,属广陵郡。治所即今安徽天长市。乾元初属扬州。宋初改为天长军,至道二年(996)复改为县。南宋属招信军。元属泗州。民国初属安徽淮泗道。1928年直属安徽省。1946年改为

  • 九皋县

    唐武德五年(622)置,属前真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清化西北。贞观元年(627)废。

  • 白水堡

    ①即今江西德安县西北白水街乡。《清一统志·九江府二》:白水堡“在德安县西一百里。东界瑞昌之新义,西接武宁之眉山,北距瑞昌之南刘坂,南距建昌之河浒,四界相连,旧设官兵戍守”。②即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

  • 浙江西道

    唐方镇名。乾元元年 (758) 置,建中二年 (781) 建号镇海军。初治昇州 (今江苏南京市),寻徙治苏州 (今江苏苏州市),后移治宣州(今安徽宣州市); 贞元后定治润州 (今江苏镇江市)。景福二年

  • 尹隆河

    在今湖北京山县西南。清同治六年(1867)正月十五日,清军刘铭传攻捻军任柱、赖文光部于尹隆河。即此。古水名。在今湖北省京山县西南。清同治六年(1867年),清军刘铭传攻捻军任柱、赖文光部于尹隆河,即此

  • 延平县

    西晋太康初改南平县置,属建安郡。治所即今福建南平市。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废。民国《福建通志》卷2《沿革》:“东汉建安元年分侯官北乡置南平县,晋析为延平、宛平,殆取山川袤延,宛转中有平原之意。”古县

  • 眉山店

    在今河南新密市东。《金史·武仙传》:天兴元年 (1232),汴京被围,武仙自宛、邓入援,“至密县东, 遇大元大将速不䚟兵过之, 仙即按军眉山店”。即此。在今河南省新密市东。《续资治通鉴》

  • 服秦城

    北周置,在今山西吉县西北黄河东岸。《北齐书·段韶传》: 武平二年 (578),“五月,攻服秦城。周人于姚襄城南更起城镇,东起定阳,又作深堑,断绝行道。韶乃密抽壮士,从北袭之”。北周筑,在今山西省吉县西

  • 河北东路

    北宋熙宁六年 (1073) 分河北路置,治所在大名府 (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辖境相当今河北白洋淀以南,子牙河、滏阳河及京广铁路以东,雄县、霸州和天津市海河以南,及山东黄河以北地区。金正隆年间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