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岩山
在今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西南上岩一带,与广西交界处。《明史·陈璘传》:万历二十九年(1601),洪州司特峒寨苗“石纂太逃广西上岩山,指挥徐时达诱缚之”。即此。
古山名。在今贵州、广西、湖南三省区交界处,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西南上岩一带。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洪州司特峒寨苗石纂太退至广西上岩山,即此。
在今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西南上岩一带,与广西交界处。《明史·陈璘传》:万历二十九年(1601),洪州司特峒寨苗“石纂太逃广西上岩山,指挥徐时达诱缚之”。即此。
古山名。在今贵州、广西、湖南三省区交界处,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西南上岩一带。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洪州司特峒寨苗石纂太退至广西上岩山,即此。
明永乐十二年 (1414) 置,属云南布政司。治所在今云南梁河县东北二十里曩宋。正统三年(1438) 改属全齿军民指挥使司。正统八年 (1443)升为南甸宣抚司。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置,治蛮干(
从今甘肃天水市至兰州市。全长354公里。为陇海铁路的一段。1946年动工修建, 至1949年仅作少量的路基土石及隧道工程。1952年修通。即陇海铁路天水到兰州段。1950—1952年修筑时曾用此名。
在今陕西城固县西。《水经·沔水注》: “汉水又东径胡城南。” 《水经注疏》 引 《蜀记》 云: “汉张骞使匈奴,与胡妻、堂邑父俱还,至汉中筑城居之,即此城也。”在今陕西省城固县西。相传西汉张骞使西域归
春秋时宋地。在今山东单县北。《春秋》: 隐公十年 (前713),“公败宋师于菅”。即此。古邑名。春秋宋邑。在今山东省单县北。《春秋》隐公十年(前713年):“公败宋师于菅。”即此。
即大莹城。又作大营城。在今山东滨州市滨城镇西二十五里。《元史·世祖纪》:中统三年(1262),“滨棣安抚使韩世安败宋兵于滨州丁河口”。即此。在今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西部。金代屯兵于此筑城,称大营城,又号
在今江西修水县西二十五里杭口乡双井村。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 (今江西修水) 人。北宋治平进士,曾任校书郎、起居舍人。开创了江西诗派,与苏轼、米芾、蔡襄齐名,为
即今广东珠海市西南湾仔镇。清宣统 《广东舆地全图》 香山县图: 前山寨南有湾仔。
在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明镇附近。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建,为中京道大定府治,又为辽陪都之一。《辽史·地理志》:“皇城中有祖庙,景宗、承天皇后御容殿。城池湫湿,多凿井泄之,人以为便。”宋王曾《上契丹事
即今河南杞县北三十四里阳堌乡。清乾隆《杞县志》卷4:阳堌社(驻地阳堌集)“距城三十五里”。
唐贞观十四年 (640) 改高山县置,属播州。治所在今贵州遵义市东南。《寰宇记》 卷121播州芙蓉县: 废舍月县 “以界内舍月山为名”。显庆五年 (660) 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