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丰州

丰州

①东魏改南垣州置,治所在乡县(今山西武乡县东十里故县乡)。北周废。

②西魏废帝二年(553)改兴州置,治所在郧乡(今湖北郧县)。《寰宇记》卷143均州:丰州“因以丰城为名”。北周武成元年(559)移治延岑城(今湖北丹江市西北)。辖境相当今湖北丹江口市、郧县地。隋开皇五年(585)改为兴州。

③南朝陈光大二年(568)置,治所在侯官县(今福建福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全省。隋开皇九年(589)改名泉州。

④隋开皇五年(585)升永丰镇置,治所在九原县(今内蒙古乌拉前旗西北西小召乡土城村古城。一说在五原县西南黄河北岸)。辖境相当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其以北一带。大业初改为五原郡。后废。唐贞观四年(630)复置,十一年废。二十三年(649)复置,永徽四年(653)置九原县为州治。天宝元年(742)改为九原郡。乾元元年(758)复为丰州。唐末废。

⑤唐武德五年(622)置,治所在南安县(今福建南安市东丰州镇)。辖境相当今福建晋江和木兰溪两流域。贞观元年(627)废。

⑥唐渤海国置,属鸭渌府。治所在安丰县(在今朝鲜东北鸭绿江南岸惠山)。辖境相当今吉林抚松、安图、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及朝鲜惠山一带。辽移治今吉林抚松县东北。金废。

⑦辽神册五年(920)置,治所在富民县(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白塔村)。辖境约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及附近地。元省县入州,属大同路。明洪武中废。宣德元年(1426)复置,正统中内徙,又废。

⑧辽于遥辇氏僧隐牧地置,为头下军州,属上京道。治所在今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镇)。金废为丰州铺,不久改置安丰县。

⑨北宋嘉祐七年(1062)置,治所在萝泊川(今陕西府谷县北一百十五里)。辖境相当今陕西府谷县地。金废。


(1)东魏改南垣州置,治乡县(今山西武乡县东故县)。北周时废。(2)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改闽州置,治闽县(今福建福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全省。隋开皇九年(589年)改泉州。(3)隋开皇五年(585年)升永丰镇置,治九原县(在今五原县西南)。辖境约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西北部及其迤北一带。大业三年(607年)改五原郡。后废。唐贞观四年(630年)复以突厥降户置。二十一年废入灵州,二十三年复置。永徽四年(653年)置附郭九原县,治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南。州领九原、永丰二县和东、中、西三受降城。辖境约当今内蒙古河套和包头市以西地区。天宝元年(742年)改九原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丰州。唐末后地入党项。(4)唐武德五年(622年)置,治南安县(今福建南安市东丰州镇)。辖境相当今福建省晋江和木兰溪两流域。贞观元年(627年)废。(5)北宋开宝初置,庆历初地入西夏,不久收复。嘉祐七年(1062年)复置,并移治府州之萝泊川掌地(今陕西府谷县西北)。属河东路。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府谷县以北和内蒙古自治区河套东南一部分。后地入西夏。(6)辽置,治富民县(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省入丰州,今呼和浩特市东白塔村)。属西京道。辖境约当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集宁市及和林格尔、武川县和察哈尔右翼中、后二旗地。元属大同路。明洪武中省,宣德元年(1426年)复置,正统中废。(7)辽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一说今翁牛特旗西南乌兰板村。后曾改澄州,又复旧名。入金废为丰州铺。(8)辽置,治今吉林省抚松县东北。金废。


猜你喜欢

  • 八刺沙衮

    即虎思斡耳朵。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南二十里布拉纳古城遗址。马哈茂德·喀什噶里《突厥语词汇》:“窝鲁朵, 八剌沙衮附近的城镇。八剌沙衮因此也称为虎思窝鲁朵。”为西辽国都城。

  • 武思江

    在今广西贵港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108贵县 “泛水江” 条下: “又有武思江在县西六十里。自郁林州博白县流入界,俱注入郁江。”

  • 公孙述城

    在今四川邛崃市东南。《方舆纪要》卷67新津县:公孙述城在“县西三十里。相传公孙述所筑”。

  • 甘鹿

    春秋周地。在今河南伊川县西北。《左传》:昭公十七年(前525),“陆浑子奔楚,其众奔甘鹿”,即此。春秋周地。在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北。《左传》昭公十七年(前525年):“陆浑子奔楚,其众奔甘鹿。”即此。

  • 龙津渡镇

    又名龙窟铺。即今江西余干县西南,信江北岸龙津。明正德《饶州府志》卷2:“龙窑铺在二十九都。”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12:余干县南有龙津镇。

  • 保县

    明洪武六年 (1373) 分保宁县置,属威州。治所在今四川理县东北七十里薛城镇。清雍正五年(1727) 废威州入保县,移县治故威州城 (今四川汶川县),属茂州。嘉庆六年 (1801) 废。古县名。明洪

  • 宜兴县

    ①北宋太平兴国初改义兴县置,属常州。治所在今江苏宜兴市。南宋末改置宜兴军。元至元十五年 (1278) 升为宜兴府,二十年降为县,次年又升为府,并置县隶之。元贞初府县俱废,改为宜兴州。明洪武二年 (13

  • 湖头溪

    在今福建安溪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99安溪县: 湖头溪 “在县治西北。源出覆鼎诸山,引而南,诸山溪水皆会焉。至县北三十余里,有马上滩、渊滩,当溪阻石数百丈,水从石罅中出。正统间,始凿石通舟楫……历数

  • 泰州千户所

    明洪武中置,属扬州卫。在今江苏泰州市南。清康熙十七年 (1678) 废。

  • 东门溪

    在今贵州凯里市西北。《方舆纪要》卷121清平县:东门溪“在县城(今炉山镇)东……下流皆合于山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