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乐平县

乐平县

①东汉章帝时改清县置乐平侯国,后为乐平县,属东郡。治所在今山东聊城市西南。三国魏改属阳平郡。北齐省。

②东汉建安中置,属乐平郡。治所即今山西昔阳县。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废。孝昌二年(526)又改沾县为乐平县,治所在今昔阳县西南。隋属太原郡。唐属太原府,移治今昔阳县。北宋属平定军。金属平定州,兴定四年(1220)升为皋州,元初复为乐平县。清嘉庆元年(1796)废。1912年复置,属山西冀宁道。1914年改为昔阳县。

③南朝宋侨置,属钟离郡。治所在今安徽凤阳县东。齐属济阴郡。北魏属济阳郡。北齐废。

④本平陆县,南朝宋元嘉中移乐平县于此。北齐改乐平县,属任城郡。治所在今山东汶上县西四十里。隋开皇十六年(596)复改平陆县。

⑤北齐改阳平县置,治所即今山东莘县。北周为武阳郡治。隋开皇初郡废。六年(586)复改阳平县。

⑥唐武德四年(621)置,属饶州。治所在今江西乐平市东洺口。《元和志》卷28饶州:乐平县“南临乐安江,北接平林,因曰乐平”。九年(626)废。开元中复置,徙治今乐平市。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乐平州。明洪武四年(1371)复降为县,属饶州府。民国初属江西浔阳道。1926年直属江西省。1992年改设乐平市。


(1)古县名。(1)东汉建初元年(76年)改清县置,治今山东省聊城市西南。属东郡。晋改属阳平郡。北魏因之。北齐废。(2)东晋侨置,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南。属钟离郡。北齐废。南朝宋泰始二年(466年)薛索儿为萧道成所败,自石梁走乐平,即此。(3)北齐改阳平县置,治今山东省莘县。为武阳郡治。隋开皇六年(586年)复名阳平县。(2)古旧县名。(1)东汉末分沾县置,治今山西省昔阳县。属乐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废入沾县。孝昌二年(526年)又改沾县为乐平县,为乐平郡治。北齐移治今昔阳县。隋、唐为辽州治。金兴定四年(1220年)升为皋州。元初复为乐平县。清嘉庆元年(1796年)废入平定州。1912年复由平定州乐平乡析置,治今山西省昔阳县城关镇。1914年因与江西省乐平县重名,改名昔阳县。(2)唐武德四年(621年)析鄱阳县置,治今江西省德兴市银城畈。九年废。开元四年(716年)复置,移治长乐水口(今众埠镇铜山港口)。后迁治今乐平镇,属饶州。元升县为州,属饶州路。明复降为县,明、清属饶州府。1992年撤销,改设乐平市。


猜你喜欢

  • 松漠

    即千里松林。亦曰平地松林。在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北部与河北围场县境之大兴安岭南段地区。唐于今内蒙古林西县南百二十里置松漠都督府。南宋初洪皓以建炎三年 (1129) 使金被留,绍兴十二年(1142) 始归,

  • 棋 (碁) 盘山

    又名石斛山。在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东北十五里。《清一统志·蒙化直隶厅》 引《旧府志》: “山顶有石,状若棋盘。有黑白石子,布列于上,樵牧者乱之,明日复如故。”

  • 那孩川渠

    在今青海湟中县东南。《方舆纪要》卷64西宁卫:那孩川渠在“卫南五十里。……《志》云:卫境之渠约二十有余,分流灌田,民资其利”。

  • 万载县

    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升万载场置,属筠州。治所即今江西万载县。北宋属袁州,宣和三年(1121)改名建成县,南宋绍兴二年(1132)复名万载县。元属袁州路。明属袁州府。民国初属江西庐陵道。1926年

  • 大栗子

    即今吉林临江市南大栗子镇。为鸭大铁路的终点站。

  • 渠乐寨

    一名三河堡。在今广西扶绥县东南八里。明洪武初置巡司于此。

  • 柴门关

    ①在今江西上饶县北。《方舆纪要》 卷85广信府上饶县: 柴门关 “在县北百里,通江南婺源县之要道”。②在今甘肃文县西北一百里。清光绪 《甘肃新通志》 卷9: “负山临河,峭壁镌 ‘秦蜀咽喉’ 四字,出

  • 张柴村

    在今河南遂平县东南。《资治通鉴》:唐元和十二年(817),李祐“率士卒刈麦于张柴村”。在今河南省遂平县东南。《资治通鉴》:唐元和十二年(817年)李愬讨淮西,至此,尽杀其戍卒及烽子,据其栅。

  • 忠诚县

    唐置,属甘棠羁縻州。治所在今越南黄连山省朗盖附近。后废。

  • 三?

    即三朡。又作三鬷。夏、商时方国。在今山东定陶县北。《史记·殷本纪》:“汤遂伐三㚇,俘厥宝玉。”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