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倒马关

倒马关

①又名常山关、鸿上关、鸿山关、鸱塞。在今河北唐县西北 一百十里倒马关乡。倒马关又与居唐、紫荆关合称内三关。《水经·滱水注》: “滱水又东径倒马关,关山险隘,最为深峭势均。诗人高冈之病良马,傅险之困行轩,故关受其名。” 明于此设二城,上城建于洪武初,景泰三年 (1452) 又于其南三里筑下城。并于此设巡司、参将驻守。清改设都司。

②明置,属纳溪县。在今四川纳溪县南上马镇。《方舆纪要》 卷72纳溪县: 倒马关在 “县南百三十里。明初置,路通云南、交趾。因倒马坎为名”。

③明置,在今贵州铜仁市北。《清一统志·铜仁府》: 倒马关 “在府城北。又北有清水塘关,并为守御处”。清严如熤 《苗疆险要考》 14: “倒马关,城北二十余里。山形幽峻,径路崎岖,征骑往来不啻盘蚁封中。”


(1)关名。在河北省唐县西北。因其地山路险峭,马为之倒,故名(《元和郡县志》)。历来为冀、晋间交通要隘。金兴定四年(1220年),蒙古木华黎至满城,使不花将三千骑出倒马关,战败武仙将,武仙以真定降。明洪武初筑上城。景泰三年(1452年),以上城卑狭,于城南三里筑下城。成化以后又相继增修,屹为重镇,与居庸、紫荆合称为内三关。今为河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要口之一。(2)集镇名。在河北省唐县城西北部。倒马关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500。处倒马关故城旧址,因名。产小麦、玉米、谷子。保涞公路经此。有杨继业、杨六郎父子忠节庙遗址及倒马关。


猜你喜欢

  • 水吉县

    1940年6月由建瓯县析置,属福建省。治所在水吉镇(今福建建阳市东水吉镇)。因县治在水吉镇,故名。1956年7月撤销,裁入建阳、建瓯、浦城三县。旧县名。1940年由建瓯县析置,治水吉镇(今福建建阳市东

  • 包头市

    1938年析包头县置,属绥远省。治所即今内蒙古包头市。1953年撤销包头县,并入包头市。1954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南临黄河,北与蒙古国为邻。面积2.98万平方千米(市辖区 231

  • 冶坊县

    金升冶坊堡置,属秦州。治所在今甘肃清水县东北四十里黄门乡。贞祐四年(1216)属西宁州。蒙古至元七年(1270)并入清水县。古县名。金升冶坊堡置,治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属秦州。蒙古至元七年(1270年

  • 高邮镇

    即今江西高安县东北高邮村。明正德 《瑞州府志》卷2: 高安县有高邮市。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4: 高安县东北有高邮市。在江苏省高邮市西南部、京杭运河东侧,西临高邮湖。市人民政府驻地。面积56平方

  • 甜水站堡

    明置,即今辽阳县东南甜水满族乡。《方舆纪要》 卷37辽东都司: 甜水堡在 “司东南九十里。亦曰甜水站。辽海卫铁场百户所置于此”。

  • 大茅山

    在今江西德兴市东南。《明一统志》卷50饶州府:大茅山“在德兴县东南。山最磅礴,千峰万嶂,深林邃谷,为一邑之冠”。在江西省德兴市南部。属怀玉山。东北—西南走向。由花岗岩构成。有东、南、西、北、中五峰,中

  • 伽宗部

    宋大理国置,属善阐府。驻地即今云南呈贡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置呈贡县。大理国置,驻地即今云南省呈贡县。属善阐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呈贡县。

  • 官水镇

    北宋置,属襄陵县。在今山西乡宁县东九十里。

  • 畏垒亭

    在今上海市嘉定区西南安亭镇。明归有光读书于此,著有 《畏垒亭记》。

  • 惠井子

    亦名苦井。在今新疆哈密市西北七角并镇西灰井子沟。《清一统志·吐鲁番》: “托来岭西百里之苦井,即惠井子腰台地。” 清李德贻 《北草地旅行记》: 西盐池 “五十里惠井子,长途镇日不遇一人,乃至惠井子,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