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祇
①一作僧祗。在今马来西亚马来半岛之宋卡。据 《隋书·赤土传》: “其王居僧祇城。”
②亦译僧耆、层期。或以为专指非洲东岸的黑种人。昔大食人名非洲东岸之地曰僧祇拔儿,今尚有一小部地存其旧名,即桑给巴尔岛。僧祇拔儿犹言黑人之地。
①一作僧祗。在今马来西亚马来半岛之宋卡。据 《隋书·赤土传》: “其王居僧祇城。”
②亦译僧耆、层期。或以为专指非洲东岸的黑种人。昔大食人名非洲东岸之地曰僧祇拔儿,今尚有一小部地存其旧名,即桑给巴尔岛。僧祇拔儿犹言黑人之地。
古水名。《左传》: 哀公十七年 (前478),“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水而陈”。一说即今江苏太湖; 一说系太湖东岸一小湖,在今江苏吴江市境; 一说即今吴淞江 (古名松江)。《吴地记》: “松江,一
唐南诏置,在今云南大理市西北七十八里上关。唐樊绰《蛮书》卷5:蒙归义“取大厘城,仍筑龙口城为保障, 阁罗凤多由太和、大厘、邆川往来”。苍山、洱海在此交接,为南诏、大理都城阳苴咩城北面的防戍要地。蒙古忽
在今上海市金山县东南海中,金山之东。《方舆纪要》卷24松江府华亭县:许山“亦在金山卫东, 离柘林三十余里。唐顺之云, 山去乍浦、金山、吴淞所三处, 皆仅隔一湖,亦为会哨之所”。
西汉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寿县东南。三国魏属淮南郡。东晋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安徽省寿县东南。属九江郡。东晋废。
即忠路土司。今湖北利川市西南忠路镇。民国时有县佐驻此。
唐武德元年 (618) 分礼泉县置,属雍州。治所即今陕西礼泉县北十五里古县村。贞观元年(627) 废。古县名。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治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属雍州。贞观元年(627年)废。
在今安徽潜山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26潜山县: 黄泥港在 “县西北二十里。太湖县境之水汇流于此,合于潜水”。
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五年(554),“于洛阳西南筑伐恶城、新城、严城、河南城。九月,帝亲自临幸,欲以致周师”。
即今甘肃敦煌市南鸣沙山。《隋书·地理志》 敦煌县: “有神沙山。” 《元和志》 卷40燉煌县: “鸣沙山,一名神沙山。”
亦名夹道双山或双山。在今广西柳州市北。唐柳宗元 《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 “北有双山,夹道崭然,曰背石山。有支川东流入于浔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