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卧龙山

卧龙山

①亦名龙冈。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四十里上都河北岸兆奈曼苏默古城 (元上都城) 北。《明史·地理志》 开平卫: “西北有卧龙山。” 清乾隆《口北三厅志》 卷2: 卧龙山 “旧开平城北三里。元上都北枕龙冈,即此山也”。

②即今浙江绍兴市城区西隅府山。《舆地纪胜》卷10绍兴府: 卧龙山,“府治据其东麓,越大夫种所葬处”。《方舆纪要》卷92绍兴府: 卧龙山,“今府治踞其东麓,山阴县治踞其南麓”。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更名兴隆山。

③在今浙江宁海县东。《方舆纪要》 卷92宁海县: 卧龙山在 “县治东南一里。山势蜿蜒如龙偃卧。一名应家山”。

④在今福建长汀县治北隅。明 《寰宇通志》 卷47汀州府: 卧龙山 “在府治北,为郡主山。偃卧如龙,一名无境山”。嘉靖 《汀州府志》 卷2: 卧龙山“在府治后。环城四面皆平田,就中突起一山,屹然不与群阜相属,如龙之盘屈而卧,故名”。

⑤在今福建永定县北。《方舆纪要》 卷98汀州府永定县: 卧龙山在 “县治西北。蜿蜒如龙,县之主山也”。

⑥在今湖北襄樊市南。《清一统志·襄阳府一》:卧龙山 “在襄阳县南十里,下有习家池”。

⑦在今四川奉节县东五里。《方舆胜览》 卷57夔州: 卧龙山 “在奉节县,有武侯祠及寺观,有泉,极清冷”。唐杜甫 《上卿翁请修诸葛庙》 诗云: “尚有西郊诸葛庙,卧龙无首对江濆。” 1982年在此出土武侯祠、八阵台、杜甫诗碑等文物。

⑧又名九龙山、安东山。在今四川剑阁县东二里。《寰宇记》 卷84普安县: 卧龙山 “其山盘围周布,号卧龙山,高百丈”。《舆地纪胜》 卷186隆庆府: 卧龙山 “在普安县东二里。盘围府城,因名卧龙山”。

⑨在今甘肃武都县北。《明一统志》 卷35巩昌府: 卧龙山 “在阶州治北。一名北山”。


(1)在四川省梓潼县城西15千米。传诸葛亮在此安营扎寨,曾赞此山如南阳卧龙岗,故名卧龙山。以山顶的千佛崖造像著称。有3窟40余龛,大小佛像368躯,除一龛为明末重刻外,均系唐贞观八年(634年)所凿造。造像刻于一墩方形大石四面壁上,造型优美,雕技精湛。千佛崖有“唐贞观八年七月十四日”题署的《阿弥陀佛并五十二菩萨传》碑刻造像题记一通,记述了佛教东传的史实和造像缘由、数目及造像人姓名等。(2)即“龙冈(1)”。


猜你喜欢

  • 晋昌郡

    ①西晋元康五年 (295) 置,属凉州。治所在冥安县 (今甘肃安西县东南锁阳城)。辖境相当今甘肃安西县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北部、玉门市西部地。北周改为永兴郡。隋开皇初废。唐天宝初改瓜州为晋昌郡,乾元初复

  • 身毒国

    古印度。《史记·大宛列传》:汉武帝时,张骞在大夏,“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骞遣副使使身毒。

  • 新嶂子

    即今河北承德县西四十五里新杖子乡。清于此设外委驻守。

  • 小现礁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位于郑和群礁西南约六十里, 西距大现礁三十七里。为圆形珊瑚礁。中国渔民向称东南角。1935年公布名称为小觅出礁。1947年改名小现礁。郑资约《南海诸岛地理志略》载:小现礁“为一圆

  • 泌阳县

    ①唐天宝元年 (742) 改上马县置,属淮安郡。治所即今河南唐河县。乾元元年 (758) 属唐州。明洪武二年 (1369) 省入唐州。②明洪武十三年 (1380) 以故比阳县地置,属南阳府。治所即今河

  • 房山

    ①又名王母山、西山。即今河北平山县西北,与灵寿县交界处之王母山。海拔1252米。《后汉书·章帝纪》: 元和三年 (86) 三月,“己卯,进幸赵。庚辰,祠房山于灵寿”。李贤注: “房山在今恒州房山县 (

  • 花马池

    亦名大盐池。在今陕西定边县西北边墙内。以盐易马故名。《明一统志》卷36庆阳府:花马池,“周围四十三里,与马槽、孛罗、滥泥、锅底等池相近”。《清一统志·宁夏府一》:花马池,“《旧志》:其地平衍,无川谷之

  • 隆兴长村

    即今内蒙古五原县治。民国初五原县迁治于此。

  • 皖北

    指今安徽省北部。旧以皖山 (皖公山) 分山南为皖南,山北为皖北。安徽简称皖。今通称安徽长江以北地区为皖北,长江以南地区为皖南。地区名。指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1949年曾置皖北行署区。包括今合肥、巢湖

  • 楚尾吴头

    一作吴头楚尾。指今江西北部一带。春秋时为吴、楚二国接壤之地。《方舆胜览》 卷19隆兴府: 吴头楚尾,“ 《职方乘》 记豫章之地为楚尾吴头”。朱熹 《铅山立春》 诗: “雪拥山腰洞口,春回楚尾吴头。”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