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双沟镇

双沟镇

①北宋置,属谯县。即今安徽亳州市南六十里双沟镇。《方舆纪要》卷21亳州:“宋绍定六年,金主自归德如蔡,至亳州。进次州南,避雨双沟寺。”即此。

②金置,属彭城县。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双沟镇。清属铜山县,置巡司于此。

③即今江苏泗洪县南双沟镇。《清一统志·泗州》:双沟镇“在州东南。州同驻此”。双沟大曲驰名中外。

④即今湖北襄阳县东北双沟镇。明、清置巡司于此。


(1)在江苏省江都市西南部。面积42.6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双沟,人口1500。据传100多年前两户在此大路两旁各开有一条河沟,村在两沟尽头,故名。1949年为双沟乡,1958年并入仙女镇公社。1962年析置双沟公社,1983年改乡,1993年置镇。产稻、小麦、油菜籽、淡水鱼。有镀锌钢管、树脂、起重设备、线路器材、机械、电器制控设备等厂。淮江公路经此。(2)在江苏省泗洪县南部、老淮河北岸。面积74.3平方千米,人口5万。镇人民政府驻双沟,人口2.1万。宋代成集,因临淮河,得名顺河集,又名水集。后因东西两侧有两条大沟得名双沟。清康熙年间为双沟镇(自然镇)。1949年设双沟镇。1989年双沟乡并入。产小麦、稻、花生、油菜籽、大豆等。有酿酒、水泥、印刷、化工等厂。双沟曲酒驰名中外。特产空心挂面。宁宿高速公路、宁徐公路经此。老淮河通水运。古迹有下草湾旧石器时代人股骨化石遗址。纪念地有新四军四师淮北陈列室。(3)在江苏省睢宁县西北部,西、南与安徽省接壤,北与铜山县为邻。面积94平方千米。人口5.7万。镇人民政府驻双沟,人口7500。清初黄水泛滥,村东、村西决堤成沟,故名。1949年设双沟镇,属邳睢县房村区。1953年划归睢宁县。1957年改置双沟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6年置镇。产小麦、玉米、甘薯、花生、大豆、棉花等。特产白莲藕。有纤维板、酿酒、榨油、造纸等厂。境内建有观音机场。104国道和双灵、双许公路经此。(4)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西部。面积117平方千米。人口5.7万。镇人民政府驻双沟集,人口8000。因有中心沟和蒲沟(油河古称)与宋汤河交汇于此,故名。1958年设双沟公社,1983年改乡,1985年置镇。1992年与纪楼乡、任小庙乡合并成今境。产小麦、油菜籽、棉花、烟叶、苹果、蚕茧。有皮革、造纸、面粉、粮油加工、酿酒等厂。为市西南交通要冲和粮、油、烟叶集散地。阜商公路经此。(5)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北部。面积20.2平方千米。人口2万。镇人民政府驻双沟村,人口2400。明代此地沿淄川去临淄大道,设店铺,以南邻两条大沟而名双沟店,后形成村落。清代改名双沟。建国初分属淄川县第九区凤凰乡、藏梓乡及周瓦乡。1956年为淄川区双沟乡。1958年属杨寨公社。1963年由杨寨公社划出,成立双沟公社。1984年改为双沟乡,1986年乡机关又迁至张博公路东、双罗路北侧。1993年建双沟镇。孝妇河流经。产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甘薯、大豆等。矿产有煤炭、铝土、紫砂、黏土等。有煤井和化工、陶瓷、耐火、通讯电缆、乳胶等厂矿及建筑安装公司等。张博公路、淄八铁路纵贯镇境西部。(6)在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东北部。面积137平方千米。人口9.7万。镇人民政府驻双沟,人口2.9万。因有两条水沟经过,故名。1950年置双沟镇,1958年并入跃进公社。1960年恢复双沟镇。唐白河经境。产小麦、棉花,盛产花生、芝麻。有服装、纺织、印刷、铸造、化工、柳编、酿酒、建材、食品、电器等厂。为县东北部重要农副产品集散地。316国道、埠双公路经此。古迹有清真寺。


猜你喜欢

  • 黄茅山

    ①一作黄梅山。即今浙江宁波市东北海中大黄毛岛。明嘉靖 《定海县志》 卷5: 黄茅山 “近七里屿”。②在今湖南岳阳市东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77岳州府巴陵县: 黄茅山 “盘亘数里,壁立干霄”。

  • 中水

    亦作中江。即今四川中部沱江。六朝以来有中水之称。《宋书·臧质传》:东晋义熙九年(413),“高祖遣朱龄石统大军伐蜀,命(臧)熹奇兵出中水”。即此。古水名。即今四川省长江支流沱江下游。《水经注·江水》:

  • 长冲关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在今贵州龙里县西十七里。《明史·地理志》 龙里卫:“又西有长冲关。”

  • 相城

    即今江苏吴县东北湘城镇。《清一统志·苏州府二》: 相城 “相传子胥初筑城时,先于此相地垒土为城,下湿乃止。其地因以为名”。区片名。在安徽省淮北相山区中部、相山南麓。市人民政府驻地。面积8平方千米。人口

  • 万劫城

    在今越南东北部河北省陆岸河下游万安。《元史·安南传》:至元二十二年(1285),镇南王脱欢讨安南,分六路进攻,“兴道王(陈峻)逃去,追至万劫,攻诸隘, 皆破之。兴道王尚有兵船千余艘,距万劫十里”。

  • 郎岱厅

    清雍正九年 (1731) 置,属安顺府。治所即今贵州六枝特区西南郎岱镇。1913年改为郎岱县。清雍正九年(1731年)置,治今贵州省六枝特区驻地下营盘西南郎岱镇。属安顺府。1913年改郎岱县。

  • 东路中前旗

    即蒙古车臣汗部中前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东方省乔巴山。

  • 秭归郡

    北周置,属信州。治所在长宁县 (今湖北秭归县西北归州镇)。辖境相当今湖北秭归、巴东等县地。隋开皇初废。北魏置,治长宁县(今湖北秭归县)。属信州,辖境约今湖北省巴东县一带。隋开皇初废。

  • 劳浸

    古族名。《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者,其众数万人。其旁东北有劳浸、靡莫, 皆同姓相扶,未肯听。劳浸、靡莫数犯使者吏卒。元封二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秦、汉

  • 荣经县

    唐武德三年 (620) 置,属雅州。治所即今四川荥经县。《寰宇记》 卷77荣经县: “因界内有荣经水口戍为名。” 元末废入严道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 复置。清属雅州府。《清史稿·偏图经》: 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