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古城

古城

①在今江苏泗阳县西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22淮安府桃源县:古城,“《志》云:晋石崇镇下邳时筑此城。今为古城驿。嘉靖四十五年改巡司”。清亦置巡司于此。

②亦名诸葛古城。即今四川荥经县西五里古城坪。《方舆纪要》卷72荣经县“邓通城”条下:“古城在县西五里。相传诸葛武侯征南时屯兵处也。唐李德裕增筑之,置兵戍守。”据考古发掘,此成为秦、汉严道县城。

③即今新疆奇台县。一名孚远城。清乾隆四十年(1775)筑,为古城巡检治。旧在今奇台县西南五里许。同治间毁于兵,改筑于今奇台县治。光绪十五年(1889)徙奇台县于此。


(1)古城名。又名孚远城。清乾隆时建,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西南。同治间毁于兵火。后改筑。(2)集镇名。(1)在北京市通州区中北部。属胡各庄镇。人口 1390。为西汉路县治,东汉改路县为潞县,仍治此。五代唐移治今通州镇后,遂名古潞城,辽简称今名。主产小麦、玉米。有服装、皮鞋、喷漆等厂。通胡公路经此。汉代土城尚存一角。(2)在北京市顺义区西南部。属后沙峪镇。人口 1560。西汉称安乐,三国魏称安乐城。辽始名古城,因村北有西汉安乐古城遗址。主产小麦、玉米。有砖瓦、面粉等厂。火沙公路经此。村北有汉古城墙遗址,长约150米,高约5米。(3)在北京市延庆县东北部、古城河东侧。属旧县镇。人口 1810。西汉建有土城,为上谷郡夷舆县治。东汉废县,遂有今名。有饮料、制砖、汽车运输等厂及奶牛场、养鸡场等。旧(县)小(鲁庄)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西汉古城遗址。古城水库已辟为龙庆峡游览区,景美如画,被誉为塞外“小漓江”。建有萧太后城艺术宫等。村西有平北抗日战争纪念碑。(4)在河北省威县城北部。属七级镇。人口 2240。宋初为北洺水镇,金置洺水县,元废,后名古城。产棉花、小麦、谷子。有粮食加工、农机修配等厂。通公路。(5)在安徽省濉溪县西部。属岳集乡。人口 1200。因村旁有古城遗址得名。产小麦、大豆、甘薯、棉花。有轮窑厂。有公路接濉岳公路。古迹有古城汉墓遗址。(6)在山东省即墨市区西部。属蓝村镇。人口 2280。据考,夷国都邑系此村。西汉为壮武县治。当时村东河上有石碑刻有“壮武古城桥”。有刺绣、木器等厂。公路通王上公路。(7)在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南部。属兰山街道办事处。人口 2540。因村为魏即邱城遗址得名。市第四水泥厂驻本村。工副业有石子加工场、砖窑、石灰窑。岚山济公路经此。古迹有魏即邱城遗址。民国《临沂县志》载:“《续山东考古录》:后魏即邱县古城,兰山县西南二十里。”即此。村内曾出土过鹿角、泥砖、泥瓦砌的弧形井。(8)在山东省宁阳县西部、济微公路西侧。属泗店镇。人口 1870。村落建在故城遗址上,因名古城。主产小麦、玉米,植桑养蚕,有面粉加工厂。古迹有汉代文化遗址和大汶口文化遗址。据旧县志称,古城是宁阳故城。(9)在山东省费县北部。属上冶镇。人口 1040。该村建于明洪武年间,据《费县志》记载:春秋时期的费县故城,“遗址在今县治西北二十五里。”因在费县故城的遗址内,故得名。村办企业有建筑、粮食加工等。有公路接蒙台公路。(10)在河南省潢川县东北部,白露河左岸。属伞陂寺镇。人口662。据清乾隆《光州志》载:“唐末朱全忠以四十万大军攻淮南,屯光州,筑城十二。”此即其一,后在遗址中部兴集,清称今名。古城故垣残存。有公路通312国道。(11)在陕西省城固县西部,汉水北岸。属柳林镇。人口 1800。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携胡妻自西域返汉中,筑城居此,名胡城,后民迁此更今名。产稻、小麦、油菜籽。阳安铁路、汉白公路经此。古迹有胡城遗址。(12)在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南部。古城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300。乾隆三年(1738年)建土城,名新抚街。1950年改名古城。主产稻、甘蔗。有集市。公路西接小普公路。(13)在陕西省丹凤县西部、丹江北岸。属龙驹寨镇。人口 1000。商为契之封邑,周之商国。春秋时为楚之商邑。战国称商于。秦孝公封卫鞅于商,即此。西汉至唐代为商县、商洛县治所,北魏曾兼为东上洛郡治。唐武德二年(619年)商洛县治迁秦阳村(今商镇)后始名古城迄今。产玉米、小麦。西界公路经此。(14)在陕西省府谷县北部、黄甫川东岸。古城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700。因西汉为富昌县治所,并筑有城池,故名。产谷子、玉米、黍、高粱。为陕、蒙传统物资集散地。府包公路经此。(15)在甘肃省静宁县东南部、甘渭子河北岸。属古城乡。人口 1270。宋于此筑章川堡。俗称古城。村东有西香沟水库。静庄公路经此。(3)村名。(1)在江苏省溧阳市中部。属南渡镇。人口约200。系晋平陵县治,故名。产稻、小麦、油菜籽等。今古城墙遗址仍存。104国道、宁杭高速公路经此。(2)在浙江省安吉县城北部。属安城镇。人口230。秦置鄣郡,治鄣县,郡治、县治皆设此。故名。公路通县城。古迹有晏子城遗址。(3)在海南省文昌市西北部。属潭牛镇。人口670。先祖从湘江经福建迁此。地处两溪流之间高地,为古时官兵驻营,曾拟在此建城,未遂。依其地势和建城意向,故名。甘蔗种植历史悠久,以多汁甜脆著称。有公路通新桥圩。(4)在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西部、鸡街坝子东缘。属鸡街乡。人口460。元归厚县治此,明初省县入寻甸府,故名。因其东北有洗马山,西北有凤凰山,西有麒麟山,群山环抱,故又称九湾九层城。其地古称易浪湳笼,今亦称亦郎古城。产玉米、稻、马铃薯、烤烟、蚕茧等。有公路东南接昆马公路。


猜你喜欢

  • 半截山

    在今吉林梅河口市山城镇东南二十四里柳河左岸。有金女真摩岩石刻。东侧竖刻女真字约二十三字,汉字“大金太祖大破辽军于节山息马立石”。西侧石刻记述金太祖收国二年(1116)在番安几必罕设立谋安事,系大定七年

  • 羊角山

    ①一名龙角山。在今山西浮山县南。《元和志》卷12神山县:“羊角山在县东南三十一里。”《寰宇记》卷43神山县:“以吉善行于羊角山见神人。”故名。②在今湖北英山县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26英山县“多云山

  • 叶尔羌

    即今新疆莎车县。清乾隆《西域图志》卷18:叶尔羌“旧对音叶尔奇木,或曰叶尔钦,皆音之转也”。清祁韵士《西域释地》:叶尔羌“本名叶尔奇木,或称叶尔钦,后定今名。叶尔谓土字,奇木急呼为羌,广大之谓,言其土

  • 贡布拉

    山名。在西藏山南地区雅隆河谷,为民间传说中的藏族发源地。《西藏王统记》载,太初有猕猴与女魔交配生六子,于“聚鸟林”中以采集为生,其后种落繁殖,“父猴乃领至贡布拉,播谷种于大地,以谷为食,以树叶为衣,于

  • 偏城县

    1939年冀鲁豫边区由黎城县析置,属太行区。治偏城镇 (今河北涉县北偏城)。1949年撤销,并入涉县。旧县名。太行抗日根据地设。1940年初由河北省涉县北部偏城镇一带设偏城办事处。同年8月设县,并以偏

  • 宜阳郡

    ①北魏孝昌初置,属司州。治所在宜阳县(今河南宜阳县西四十八里韩城镇)。东魏天平初为阳州治。北周明帝二年 (558) 为熊州治,移治今宜阳县西五十四里福昌村。隋开皇初废,义宁二年 (618)复置,唐武德

  • 石空寺石窟

    在今宁夏中宁县西北二十里双龙山(石空寺山)南麓。明嘉靖《宁夏新志》卷3西路中卫:石空寺,“元故寺,在石空山”。盖寺始建于唐,盛于西夏,元重修,明、清仍为佛教圣地。石窟群十三孔,有佛像及彩绘壁画。

  • 塔山

    ①即今辽宁葫芦岛市东北塔山乡。清乾隆《钦定盛京通志》 卷26锦县: 塔山在 “城西南六十里。明置塔山千户所于此”。后金崇德七年 (1642),在此发生攻明军之塔山城之战。1948年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

  • 我罗城

    在今甘肃平凉市北。《晋书·赫连勃勃载记》:东晋义熙五年(409),“勃勃又攻(姚)兴将金洛生于黄石固,弥姐豪地于我罗城, 皆拔之”。即此。《清一统志·平凉府二》:“黄石即百泉废县,我罗城在黄石东。”在

  • 南皮县

    ①秦置,属巨鹿郡。治所在今河北南皮县东北八里。西汉属勃海郡。文帝时封窦彭祖为南皮侯,即此。东汉为勃海郡治。东魏移治今南皮县。隋属渤海郡。唐属沧州。清属天津府。民国初属直隶津海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