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乐县
又作铜乐。西晋太康末年置,属建宁郡。治所在卤昌城(今云南陆良县南三里旧城)。南齐为建宁郡治。隋为南宁州总管府驻地。唐武德元年(618)属南宁州。贞观八年(634)属郎州,开元五年(717)复属南宁州。天宝后废。
古县名。西晋置,治今云南省陆良县境。属建宁郡。隋废。唐初复置,天宝末废。
又作铜乐。西晋太康末年置,属建宁郡。治所在卤昌城(今云南陆良县南三里旧城)。南齐为建宁郡治。隋为南宁州总管府驻地。唐武德元年(618)属南宁州。贞观八年(634)属郎州,开元五年(717)复属南宁州。天宝后废。
古县名。西晋置,治今云南省陆良县境。属建宁郡。隋废。唐初复置,天宝末废。
西汉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旬阳县北洵河北岸。东汉废。西晋太康四年(283)改置洵阳县。南朝宋复曰旬阳县,属魏兴郡。西魏又改洵阳县。在陕西省南部、汉水两岸,东北、东南与湖北省为邻。属安康市。面积 3
1945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益都县胶济铁路以北地区和寿光县西南部析置,治孙家庄 (今山东青州市北高柳镇)。取二县首字为名。1949年迁治孙家集 (今山东寿光市西南孙家集镇)。1952年撤销,并入益都、寿
在今安徽砀山县西北四十里。《方舆纪要》 卷29砀山县: 段庄河 “亦大河支流也。由虞城县流入境,经县西回冈集。明嘉靖二十四年,沙淤坡水漫流,至双沟集南一里,汇流成河。又东三十里,合桑叶河,经萧县境,北
唐贞观七年 (633) 置,属燕州。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东北思宜乡。十二年 (638) 废入桂平县。古县名。唐贞观七年(633年)析桂平县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境内,属浔州。十二年复省入桂平县。
在今四川小金县东。《清一统志·懋功屯务厅》:巴郎山“在懋功屯务厅东二百一十五里。其山袤延三百余里,与茂州瓦寺土司接界”。民国《懋功县志》: 巴郎山“一名斑斓山。古称冉,
即今贵州江口县北太平河。南入铜仁江。《明史·地理志》 铜仁府省溪司: “西有逻江, 即省溪。产金。”
在今湖北武穴市东北。《方舆纪要》卷76广济县“多云山”条下:东冲山“山高起冲霄,故名”。《清一统志·黄州府》:东冲山,“《旧志》,重峦叠嶂,积雪不消,其左右烟月蔽亏,江湖环抱,为县最胜。上有鲍照读书处
①亦作离碓。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离堆公园内伏龙观。《史记·河渠书》: “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西晋刘逵注左思 《蜀都赋》: “ 《地理志》: 蜀守李冰凿离堆,穿两江,为人
一作特克斯塞沁卡伦。清乾隆年间置,在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东南特克斯河上游南岸。道光 《新疆识略》 卷11厄鲁特营领队大臣所辖:特克斯色沁卡伦,“此小卡伦东至敦达哈布哈克卡伦五十里”。
原名万胜门。俗称大北门。又名柳门。即江陵城 (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 北门。清名拱极门。北上中原的驿道经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