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善卷洞

善卷洞

又名驹石室、龙岩洞。在今江苏宜兴市西南。《寰宇记》 卷92宜兴县: 国山 “山东北有两重石洞,土人呼为石室。周幽王二十四年忽开,可容千人。又有石柱,呼为玉柱”。今洞面积五千多平方米,长八百多米,有上、中、下三层,水洞相连,颇为壮观。附近有国山碑等遗迹。


在江苏省宜兴市区西南约25千米的祝陵村螺岩山上。全洞共3层,分上中下后4部分,面积约5000平方米,游览路程长约800米。夏凉冬暖,因称暖洞。上洞宛似螺壳,气温终年保持23℃,中洞出口在山前,又称前洞。善卷之奇,主要是下洞和水洞。下洞狭长,有飞瀑流水,直泄悬崖,奔放澎湃,故名瀑布洞。与后洞相连的水洞长120米,辗转曲折,轻舟一叶,荡漾其间,别有风趣。中洞崖壁上原有唐大中四年(850年)“十仙”游洞的留题和南朝齐末梁初著名书法家陶弘景的题刻。洞内钟乳石千奇百怪,最大的高达7米,甚为壮观。此洞与张公洞、灵谷洞称作“宜兴三奇”。从后洞登岸,过白罗天女塔,有“碧鲜庵”碑刻,据《宜兴县志》记载,此庵为晋祝英台读书处,现已不存。


猜你喜欢

  • 浮来

    春秋时纪邑。在今山东莒县西。《春秋》: 隐公八年 (前715),“公及莒人盟于浮来”。杜注: “浮来,纪邑。东莞县北有邳乡,邳乡西有公来山,号曰邳来间。” 《方舆纪要》 卷35谓在蒙阴县西北三十里。《

  • 鼋山

    即鼋头山。今江苏吴县市太湖中,洞庭西山东支。南宋范成大 《吴郡志》 卷15: “鼋头山,一名鼋山,在洞庭西山之东麓,有石闯出如鼋首,相传以名。”即“鼋头山”。

  • 道墅桥镇

    即今江苏丹阳市东南导墅桥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 丹阳县图: 东南有道墅桥。附近有汛。民国 《江苏六十一县志》: 丹阳县东南有 “道墅桥镇”。

  • 允常冢

    在今浙江绍兴市南会稽山麓。《越绝书》卷8载:“木客大冢者,句践父允常冢也,初徙瑯琊,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故曰木客。去县十五里。”《水经·渐江水注》:“浙江又径越王允常冢北,冢在木客村。耆彦

  • 郁木山

    在今江西峡江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87临江府峡江县 “玉笥山” 条下: 郁木山,“ 《志》 云,在县 (治今巴邱镇) 东南二十里。有郁木洞,即道书第八福地,盖玉笥之支山也”。《云笈七签》: “郁木洞

  • 金台 (臺) 场

    即今四川南充县北金台镇。民国《南充县志》 卷1: 金台场 “在治北四十五里金台坝上。兴市于嘉庆乙卯。铺户九十余家,为北区第二大镇”。

  • 大庸卫

    明洪武九年(1376)改羊山卫置,属湖广都司。治所即今湖南张家界市。《方舆纪要》卷77永定卫:“羊山卫,后以屯饷艰阻,改置今卫。临庸水之阳,名曰大庸。”建文改永定卫。明洪武九年(1376年)置,治今湖

  • 普慈县

    隋开皇十三年 (593) 改多业县置,属普州。治所在今四川乐至县东北三十五里龙门场。大业初属资阳郡。唐武德初属普州。天宝初属安岳郡,乾元初复属普州。北宋乾德五年 (967) 废。古县名。隋开皇十三年(

  • 厄水戍

    在今陕西汉中市或南郑县境。《方舆纪要》卷56汉中府南郑县:厄水戍“在府境。晋建兴初,梁州贼杨虎击刺史张光,屯于厄水。盖其地临水为险云”。

  • 任城县

    西汉置,属东平国。治所在今山东微山县西北仲浅。《史记·万石张叔列传》:“郎中令周文者,名仁。其先故任城人也。”即此。东汉为任城国治。西晋属高平郡。南朝宋废。北魏复置,移今济宁市南二里,为任城郡治。北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