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流河
即古祁夷水。在今山西广灵县南。源出广灵县西三十里,东流入河北蔚县,入桑干河。《清一统志·大同府》: 祁夷水 “在广灵县南关外。郑康成、颜师古以此为呕夷川。今名壶流河”。
古称祁夷水。《元和郡县志》:“沤夷河,亦曰瓠河。上槽狭,下流阔,有似瓠,因名。”壶流或瓠之讹。桑干河支流。在河北省西北部。源出山西省广灵县境内恒山东北麓,流经广灵县及河北省蔚县,东流至阳原县大渡口附近入桑干河。长119千米,流域面积4298平方千米。上游建有壶流河水库。
即古祁夷水。在今山西广灵县南。源出广灵县西三十里,东流入河北蔚县,入桑干河。《清一统志·大同府》: 祁夷水 “在广灵县南关外。郑康成、颜师古以此为呕夷川。今名壶流河”。
古称祁夷水。《元和郡县志》:“沤夷河,亦曰瓠河。上槽狭,下流阔,有似瓠,因名。”壶流或瓠之讹。桑干河支流。在河北省西北部。源出山西省广灵县境内恒山东北麓,流经广灵县及河北省蔚县,东流至阳原县大渡口附近入桑干河。长119千米,流域面积4298平方千米。上游建有壶流河水库。
唐南诏置,属永昌节度。在今云南永德县东北永康坝。南诏置,在今云南省永德县东北永康。属永昌节度使。
即今陕西洛川县治。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洛川县迁治于此。
亦作奄遏下水、昂阿下水。即今内蒙古凉城县东北岱海。南宋史愿《亡辽录》:保大四年(1124),“率诸军乘粘罕之归,出夹山,下渔阳岭,取天德军、东胜、宁远、云内等州,南下武州,遇金人,战于辽曷水,复溃,还
北宋置,属宜兴县。即今江苏宜兴市西南六十里张渚镇。《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宜兴县:张渚镇“元设茶园提领所二处,以掌茶税。明初改设批验茶引所于此。寻废”。明置张渚巡司。在江苏省宜兴市西南部、鲸溪河两岸。
在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东四十里。《清一统志·靖州》: 鸿陵山 “自金紫岭迤逦而南,峻拔凌云,冬春雪凝,玉立天表”。
在今浙江嵊县北二十四里。宋高似孙 《剡录》 卷2: 舜皇山 “山最崇直,冈岭复深,有舜井焉”。在湖南省新宁县城东南边境,与东安县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属越城岭北麓。为国营舜皇山林场基地。传说舜帝南巡经
在今广东紫金县西南七十五里凤凰冈西。明、清置巡司于此。
即今贵州贞丰县西北龙场镇。清有千总驻此。
在今四川营山县东北六十里黄渡镇。清魏源 《圣武记》 卷9: 嘉庆二年 (1797),白莲教义军“退屯营山之黄渡河,为巴、达、渠水路要地,与官兵相持不退”。
又作汤泉宫。即今陕西临潼县东南骊山北麓华清池。唐贞观十八年 (644) 于此建温汤宫。咸亨二年 (671) 改名汤泉宫。天宝六载 (747) 改为华清宫。又作汤泉宫。即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南骊山北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