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夏路

夏路

道路名。战国时楚国北经方城,通中原华夏诸国之要道。《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齐使者说越王曰: 楚 “夏路以左,不足以备秦”。《索隐》 引刘氏云: “楚适诸夏,路出方城,人向北行,以西为左,故云夏路以左。” 又 《汉书·地理志》 叶县: “有长城,号曰方城。” 此为楚国在其北界沿今伏牛山东北麓所筑之长城。 《水经·��水注》 载: “郭仲产曰:苦菜、于东之间有小城,名方城,东临溪水。” 此方城扼伏牛山东北麓长城隘口,在今河南方城县东北保安镇附近,当即夏路所出之方城,正当南阳盆地东北方城县伏牛山缺口隘道。


古道路名。战国时期楚国通向中原华夏诸国的交通要道。《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夏路以左,不足以备秦。”《索隐》引刘氏云:“楚适诸夏,路出方城,人向北行,以西为左,故云夏路以左。”据《水经注·��水》:楚国在其北境,沿今伏牛山东北麓修筑长城,称为方城;在长城侧控扼伏牛山隘口有小城名方城,当即夏路所出之方城,在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北,当南阳盆地东北方城县伏牛山缺口隘道。


猜你喜欢

  • 子产祠

    在今河南新郑市西北。《晋书·李矩传》:晋刘畅领兵讨李矩,“矩未暇为备,遣使奉牛酒诈降于畅……矩令郭诵祷于郑子产祠”,即此。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魏书·地形志》:广武郡苑陵县有子产祠,即此。

  • 郯县

    ①秦置,为东海郡治。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县北门外。三国魏改为侯国。西晋复为县,仍为东海郡治。南朝宋及北魏属东海郡。东魏武定八年(550) 为郯郡治。北齐废。北周大象元年 (579)复置,仍为郯郡治。隋开皇

  • 青孤山

    一名寡孤山。在今四川沐川县东。《方舆纪要》 卷73沐川长官司: 青孤山在 “司东十里。山多林木,望之郁然,突出群山之上”。《清一统志·叙州府一》: 青孤山 “在屏山县西北沐川长官司东三里。其山孤立秀出

  • 小陵城

    在今河北河间市北五里城上村。《魏书·地形志》:武垣县有“小陵城”。《清一统志·河间府二》:小陵城“在河间县西北,……《旧志》:有萧陵城,在河间县西北五里,今曰河头村,亦曰城上村。盖小、萧声近而讹也”。

  • 安谷城

    在今土耳其西南部安塔基亚,一说伊拉克幼发拉底河口附近。《三国志》卷30裴注引《魏略·西戎传》:“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至海西。”

  • 驿前墟

    即今江西广昌县南驿前镇。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3: 广昌县南有驿前汛。

  • 解水

    又名蟹河。即今安徽固镇县南澥河。源出安徽濉溪县南,东流至固镇县东南入浍河。《水经·淮水注》: 解水 “上承 (谷阳) 县西南解塘,东北流径谷阳城南……又东北流注于涣 (浍河)”。

  • 涡州

    ①北魏置,治所在涡阳城 (今安徽蒙城县东北涡河北岸刘寨村。后移今蒙城县)。景明中改为涡阳郡。②唐武德四年 (621) 置,治所在下蔡县 (今安徽凤台县)。辖境相当今安徽凤台县地。八年 (625)废。(

  • 获 (獲) 麟堆

    在今山东巨野县东十二里麒麟镇。《春秋》: 哀公十四年 (前481),“西狩获麟”。《左传》 谓 “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史记·孔子世家》 《正义》 引 《括地志》 曰: “获麟堆在郓州

  • 宁夏左屯卫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属陕西都司。治所在宁夏城内(今宁夏银川市)。清雍正二年(1724)废。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置宁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