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天目山

天目山

①在今江苏姜堰市北。《寰宇记》卷130泰州海陵县:“天目山,土山也。在县东六十里。山有双井相对,其水清洌,呼为天目山。”《舆地纪胜》卷40泰州:天目山“发运使蒋之奇于井中获金龙、玉璧三十六”。

②一名浮玉山。即今浙江西北部天目山。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为长江与钱塘江水系分水岭。最高峰龙王山海拔1587米。《水经·渐江水注》:桐溪“水出吴兴郡於潜县北天目山,山极高峻”。《元和志》卷25:天目山“有两峰,峰顶各一池,左右相对,名曰天目”。《道书》以为第三十四洞天。山有东天目、西天目之分。

③即大木山。亦作天木山。在今河南信阳县西北。《元和志》卷21桐柏县:“天木山,俗名天目山。”

④在今四川阆中县东一百五十里。《寰宇记》卷86奉国县:天目山“在县东十五里。又名天溪洞,葛仙翁修道之山”。


古称浮玉山。在浙江省西北部。东北—西南走向,西接皖南山地,长130千米。有东、西两峰,主体部分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清凉峰(1787米)。西天目山主峰海拔1507米,最高峰龙王山1587米;东天目山主峰海拔1479米。由粗面岩、花岗岩、流纹岩等构成。东、西天目山峰顶各有一池相对,被称为天目。长江、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森林茂密,盛产毛竹,西天目山多高大乔木,并有古老、稀有树种。已建立全国重点自然保护区,纳入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山清水秀,飞瀑流川。名胜古迹有禅源寺、狮子口、玉溪桥等。


猜你喜欢

  • 康狼山

    ①在今湖北南漳县西八十里。《水经·沔水注》: “夷水导源中庐县界康狼山,山与荆山相邻。”②在今甘肃临洮县北。《晋书· 乞伏乾归载记》: “炽盘以长安兵乱将始,乃招结诸部二万七千,筑城于康狼山以据之。”

  • 东海

    古时东海之名,所指因时而异。先秦古籍中的东海,相当于今之黄海。《礼记·王制》:“自东河至于东海。”注:“徐州域。”但战国时已有兼指今东海北部的。《战国策·楚策》:“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秦汉以后,始

  • 浏口戍

    又名浏阳口。在今湖南长沙市北湘水东岸。《水经·湘水注》: “湘水又径刘口戍西,北对浏水。” 《资治通鉴》: 五代梁开平元年 (907),楚王马殷“命在城都指挥使秦彦晖将水军三万浮江而下,水军指挥使黄璠

  • 塔城县

    1913年改塔尔巴哈台厅置,为新疆塔城道治。治所即今新疆塔城市。清乾隆 《西域同文志》卷4: 塔尔巴噶台,“准语塔尔巴噶,獭也。其地多獭,故名”。1930年为塔城行政区治,后直属新疆省。1984年改设

  • 新丰镇

    (1)古镇名。即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东南辛丰镇。因近新丰塘得名。(2)今镇名。(1)在江苏省大丰市北部。面积126.9平方千米。人口6.1万。镇人民政府驻新丰,人口9000。1917年大丰盐垦公司兴垦

  • 西川

    唐方镇名。至德二载(757)分剑南节度使西部地置剑南西川节度使,简称西川节度使。治所在成都府(治今四川成都市)。辖境屡有变动,长期领有成都府及彭、蜀、汉、眉、嘉、邛、简、资、茂、黎、雅以西诸州,约当今

  • 宁浦郡

    西晋太康七年(286)改合浦属国都尉置,治所在宁浦县(今广西横县西南七里郁江南岸)。辖境相当今广西横县地。南朝宋移治涧阳县(今横县西南六十里郁江南岸)。齐移治安广县(今横县),后复移治宁浦县。隋开皇九

  • 云淡门

    即今福建宁德市东北云淡。明嘉靖八年(1529)置巡司于此。寻废。

  • 夜郎溪

    即今四川綦江县之綦江。《舆地纪胜》 卷180南平洋: 夜郎溪 “以其从夜郎之境来,故名”。《方舆纪要》 卷69綦江县: 綦江“在县南,即夜郎溪也”。

  • 北平府

    明洪武元年(1368)改元大都路置,属山东行中书省。治所在大兴、宛平二县(今北京市)。辖境相当今北京市长城以南,天津市武清、宁河以北及河北廊坊市与唐山市西部地区。次年为北平行中书省治(后改为北平布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