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州
元元贞元年(1295)升太和县置,属吉安路。治所即今江西泰和县。明洪武初复降为县,改名泰和县。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太和县置,治今江西省泰和县。属吉安路。辖今江西省泰和县地。明初降为县,并改名泰和县。
元元贞元年(1295)升太和县置,属吉安路。治所即今江西泰和县。明洪武初复降为县,改名泰和县。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太和县置,治今江西省泰和县。属吉安路。辖今江西省泰和县地。明初降为县,并改名泰和县。
在今云南陆良县北。《明一统志》 卷87曲靖军民府: 部封山 “在陆凉州 (旧州) 西四十里。故芳华县近此山,高耸多花木”。
在今海南省三亚市西崖城镇南。《方舆纪要》卷105崖州: 南沟 “在州城 (今崖城镇) 南。城北又有北沟。明正德十四年,知州事陈尧以州城环溪,分流南北,溪外皆民田,乃凿二沟于溪之上流,南沟延袤十五里,北
亦名瓮溪关。明置,属荣经县。在今四川荥经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72荣经县 “天险关” 条下: “又紫眼关在县西北三十里。昔有紫眼番人流寓于此,因名。”
在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西南三十里。明置巡司于此。古镇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西北中峒。明于此置巡检司。清时裁。
隋义宁元年(617)改弘农郡置,治所在弘农县(即今河南灵宝市)。唐武德元年(618)改为鼎州。隋义宁元年(617年)改弘农郡置,治今河南省灵宝市北故函谷关地。辖境相当今河南省灵宝、卢氏、栾川等市县一带
即今河南泌阳县北八十八里象河乡。明置巡司于此。
东汉改池头县置,属酒泉郡。治所在今甘肃玉门市西北。《三国志·魏书·张恭传》:黄初元年(220),“河右扰乱,隔绝不通,……恭即遣从弟华攻酒泉沙头、乾齐二县”。西晋元康五年(295)分属晋昌郡。北魏废。
明崇祯三年 (1630) 改青山长官司置,属敷勇卫。治所即今贵州息烽县西九庄镇。清康熙二十六年 (1687) 废。明崇祯三年(1630年)置,治今贵州省息烽县西北九庄。属敷勇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
又名旧市镇。即今浙江松阳县西北二十四里古市镇。本章安县地,东汉建安四年(199)置松阳县,设治于此。唐贞元中迁治紫荆村,即今松阳县治。(1)在浙江省松阳县北部、松阴溪畔。面积47平方千米。人口 2.2
俗名牛鼻子洞。在今贵州大方县西南。清康熙 《贵州通志》 卷6: “悬崖绝壁,下临阁鸦江。舟行洞中,深广不可测。登降以梯乃得上。昔蛮人尝保此以为障蔽。《滇记》: 由阁鸦至大定,洞凡三十有四,而阁鸦最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