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丘县
隋开皇初改项县置,属陈州。治所即今河南淮阳县。十六年 (596) 为陈州治。大业初为淮阳郡治。唐武德元年 (618) 为陈州治。北宋宣和初为淮宁府治。金为陈州治。明洪武省入陈州。
古县名。隋初改项县置,治今河南省淮阳县。历为陈州、淮阳郡、淮宁府治所。明初废入陈州。
隋开皇初改项县置,属陈州。治所即今河南淮阳县。十六年 (596) 为陈州治。大业初为淮阳郡治。唐武德元年 (618) 为陈州治。北宋宣和初为淮宁府治。金为陈州治。明洪武省入陈州。
古县名。隋初改项县置,治今河南省淮阳县。历为陈州、淮阳郡、淮宁府治所。明初废入陈州。
在今四川泸州市东长江东岸茜草厂区办事处。《明史·地理志》 泸州: “旧治在州东茜草坝,洪武中,徙此。”
即今河南商丘县西北三十八里谢集镇。明嘉靖 《归德州志》 卷1 《村镇》: “谢家集,小坝西北十五里。”
秦置,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河津市西。三国魏属平阳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改为龙门县。古县名。秦置,治今山西省河津市西。属河东郡。三国魏、晋属平阳郡。北魏属高凉郡,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名龙
即今浙江余杭市西四十八里良渚镇。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1936年首先发现于此,即名良渚文化。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部。面积46.3平方千米。人口3.8万。镇人民政府驻良渚,人口 3000。宋
又作界首市。即今湖南茶陵县西南四十八里界首界。清同治 《茶陵县志》 卷4 《铺市》: 界首市 “在六都”。
元至元十五年 (1278) 升泉州为路,属福建行省,并曾于路置福建省。二十二年 (1285) 属江西行省,二十三年属江浙行省。治所在晋江县 (今福建泉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晋江流域、澎湖列岛及厦门、同
清末析玉树土司置,为玉树四土司之一。驻牧地在今青海曲麻莱县西北境。民国周希武《玉树调查记》 卷上: “鸦拉百户驻通天河南当木云地方。”
即今湖南耒阳市东南黄市镇。《清一统志·衡州府二》 “竹塔市”条下:“上堡市,在(耒阳)县南四十里。地多冈陵,产铅锡,有锡坑三十余所。”
在今陕西勉县东北。《方舆纪要》卷56褒城县:连城山在“县北六里。山有十二堡相连属,因名。中有池,广二亩。相传汉王所凿,亦名汉王山”。
在今陕西大荔县西南。《周书·宣帝纪》:大象二年(580),“行幸同州……自应天至于赤岸泽”。即此。今湮。在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南。《周书·宣帝纪》:大象二年(580年),宣帝行幸同州,“自应门至于赤岸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