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卫
明洪武二年 (1369) 置于宜兴州,后属大宁都司。治所在今河北滦平县东北十五里小城子。次年改为宜兴守御千户所。
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治宜兴州(今河北滦平县东北)。属永平府。三年改为宜兴千户所。
明洪武二年 (1369) 置于宜兴州,后属大宁都司。治所在今河北滦平县东北十五里小城子。次年改为宜兴守御千户所。
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治宜兴州(今河北滦平县东北)。属永平府。三年改为宜兴千户所。
亦作西安镇。在今江苏靖江市西,接泰兴市界。《清一统志·常州府二》“新丰镇”条下:“又有西善镇,在(靖江)县西四十五里。旧名镇海市,距通州泰兴新市五里。民居稠密,百货骈集,为邑巨镇。”(1)镇名。在四川
明洪武五年 (1372) 改宣抚司置,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东南。后废。
又名太白楼、谪仙楼、李白祠、太白祠。在今安徽马鞍市西南采石镇采石矶。《清一统志·太平府》: 李白祠 “在当涂县东南青山麓”。《续文献通考》: 万历初,“御史蔡梦说建李白祠于太平府之采石山”。今太白楼建
一名尼山。亦称尼丘山。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四十四里曲阜、泗水、邹城三市县交界处。《史记·孔子世家》:叔梁纥与颜氏女“祷于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见“尼山”。
金承安三年 (1198) 升宝坻县置,属大兴府。治所即今天津市宝坻县。辖境相当今天津市宝坻县、武宁县及河北香河县地。寻废。金承安三年(1198年)升宝坻县置,治今天津市宝坻区。寻复降为宝坻县。
①在今江苏句容县西南。明弘治《句容县志》卷4:“甲山在县西南五十里临泉乡, 宋景定间僧行昱爱其丛峰竞秀, 甲于左右诸山, 因名焉。”②在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城西南三十里。《水经·济水注》:萌水“出西南甲山
明洪武七年(1374)改沔州置,属汉中府。治所即今陕西勉县西武侯镇。民国初属陕西汉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35年迁今勉县治。1964年改为勉县。古旧县名。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沔州为县,治
十六国前秦置,为平凉郡治。治所即今甘肃平凉市。《晋书·苻登载记》:东晋太元十四年(389),前秦主苻登“进攻(姚)苌将吴忠、唐匡于平凉,克之,以尚书苻硕原为前禁将军、灭羌校尉,戍平凉”。即此。北周升为
即今安徽贵池市南秋浦河(贵池河) 西岸高坦乡。清光绪《贵池县志》卷6有高田村。谓“吴氏自宋以来居此”。丁文江 《中华民国新地图》 安徽贵池县南有高坦。
在今浙江富阳市东鹳山山腰。前临风景如画的富春江,依山面水,为登眺胜处。楼建于清同治年间,1962年改建为混凝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