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宝塔山

宝塔山

①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南卢山镇西。《方舆纪要》 卷121定番州 “卢山” 条下: “宝塔山在司 (卢山长官司,今卢山镇) 西五里。峰峦尖削如塔。”

②又名嘉岭山。在今陕西延安市东南侧延河岸边。因有塔而俗称宝塔山。《清一统志 · 延安府》: 嘉岭山 “在肤施县东南一百八十步南河滨。形势高峻,上有古塔。《隋志》: 肤施县有丰林山,疑即此”。塔建于万历三十六年 (1608),清代多次修葺,为八角形九层砖塔,高44米。1937年7月1日以后,中共中央驻延安,宝塔山遂成为延安的象征。


(1)在山西省平遥县城东南。原名锅山,别名棒槌山。建国后,因山上有塔改今名。周长33千米,海拔 1895 米。(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东南、小东江岸边。山顶有宝塔,故名。远看像军舰,又叫军舰山。塔八角七层实心砖砌,高13.30米,北面嵌佛像,叫寿佛塔,为明代所建。左边穿山月岩,南北通透。宝塔倒影,西映入漓江,东投入小东江,翠嶂落影,并称“穿山塔影”。(3)在陕西省延安市区东南。隔河与凤凰山、清凉山对峙。原名嘉岭山,因山势秀丽,北宋范仲淹在山下石崖上手书“嘉岭山”三字得名。海拔 1170 米,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山顶有古时的山寨残迹。南、北、西坡松、柏、柞树成阴。山腰西部有宝塔。始建于唐,今塔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砌,高44米,可登临塔顶俯瞰全城。明崇祯年间在塔南侧配挂生铁护塔洪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洪钟作警报钟。

延 安 宝 塔 山


猜你喜欢

  • 春秋吴邑。在今江苏吴县南。《国语·吴语》:“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之于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吴。”古邑名。春秋吴邑。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南。《国语·越语上》:越王勾践“是故败吴于囿,又

  • 封乡

    即今河南兰考县东仪封。民国属兰封县,有县佐驻此。

  • 岩下镇

    在今浙江萧山市西南。《资治通鉴》: 唐中和三年 (883),“刘汉宏分兵屯黄岭、岩下、贞女三镇”。

  • 秾华园

    五代吴越国御园。在今浙江杭州市区南部。钱镠诗 “秾华园里万株梅,含蕊经霜待雪催”,指此。

  • 述圣纪碑

    在今陕西乾县北,唐乾陵正南御道西侧。通高6.91米。连同顶盖及底座,合为七节,所以又称七节碑。碑文为武则天撰,唐中宗李显书,约八千字。文字已浸蚀风化。

  • 沙净口

    在今山西朔州市北。明置巡司于此。

  • 王游苑

    即江潭苑。在今江苏南京市西二十里。《梁书·韦粲传》:太清间侯景叛,“(裴)之高造船渡(柳)仲礼,与合军进屯王游苑”。即此。即“江潭苑”。

  • 新嶂子

    即今河北承德县西四十五里新杖子乡。清于此设外委驻守。

  • 香雄

    古代西藏族部名。即象雄。古译称羊 (扬)同,分为大羊同、小羊同二部,大羊同在今西藏阿里地区北部及毗邻克什米尔之拉达克地区,小羊同在今西藏阿里地区南部扎达、普兰等县境。

  • 西山阳洞长官司

    明洪武初置,属思州宣慰司。治所即今贵州从江县东南西山镇。后废。永乐元年(1403)复置,属贵州卫。后属黎平府。清废。明洪武初置,治今贵州省从江县东南西山。后废。永乐元年(1403年)复置。清又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