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岳阳县

岳阳县

①南朝梁置,为岳阳郡治。治所在今湖南汨罗县东北长乐镇。隋废入湘阴县。

②隋大业二年 (606) 改安泽县置,属临汾郡。治所即今山西古县。唐属晋州,武德二年 (619) 移治今古县东南三十里旧县镇。贞观六年 (632) 移治今古县。《元和志》 卷12岳阳县称,“因山为名”。北宋属平阳府。元属晋宁路。明洪武元年 (1368) 属平阳府。1914年复改安泽县。

③1913年改巴陵县置,属湖南湘江道。治所即今湖南岳阳市。1922年直属湖南省。1961析置岳阳市。1976年迁今岳阳县 (荣家湾镇)。

④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由安泽县析置,属太岳区。治岳阳 (今山西古县)。1942年撤销,并入安泽县。


(1)古县名。南朝梁置,治今湖南省汩罗市东长乐。因在天岳山东南得名。为罗州及岳阳郡治。陈为岳阳郡治。隋开皇九年(589年)为玉州治。寻改为湘阴县。(2)古旧县名。隋大业二年(606年)改安泽县置,治今山西省古县东南旧县镇。属临汾郡。“以在太岳之南,故名之”(《太平寰宇记》)。唐武德元年(618年)移治东池堡,即今古县东南旧县镇。贞观六年(632年)又徙治今古县,属晋州。金属平阳府。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省入冀氏县,后复置。属晋宁路。明、清属平阳府。1914年因与湖南省岳阳县重名,改名安泽县。原治岳阳镇,后迁治府城镇。(3)旧县名。(1)1913年改巴陵县置,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址。1961年县城析置岳阳市(1962年撤销,1975年复置)。1981年撤销,并入岳阳市。(2)太岳抗日根据地设。1941年由山西省安泽县析置,治岳阳(今山西古县城关镇)。1942年撤销,仍并入安泽县。(4)今县名。在湖南省东北部,西濒洞庭湖,东与湖北省接壤。属岳阳市。面积 2905 平方千米。人口75万。辖13镇、10乡。县人民政府驻荣家湾镇。汉为下隽县地。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置巴陵县,治今岳阳市区。属长沙郡。南朝宋属巴陵郡。唐属岳州或巴陵郡。五代、宋属岳州。元属岳州路。明、清属岳州府。自南朝宋以来,历代郡、州、路、府多与县同城而治。1913年改名岳阳县。1961年析置岳阳市(县级),1962年撤销。1964年属岳阳专区,1968年属岳阳地区。1975年复析置岳阳市(县级)。1978年县人民政府由岳阳市区迁驻荣家湾镇。1981年裁县入市。1983年恢复岳阳县。1986年迄今属岳阳市。地处洞庭湖平原东北部,与湘东山地相接近。新墙河横贯县境、西入东洞庭湖。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以稻、棉花、油菜籽为主,并产鱼、莲子、油茶、茶叶等。名茶洞庭春。矿产有钒、石煤、大理石、长石、硅砂等。有造纸、制药、纺织、复合肥、制扇、机械、建材、钢铁等工业。京广铁路纵贯县境。有107国道、岳平、岳常等公路。古迹有鹿角窑址。


猜你喜欢

  • 走马塍寨

    南宋置,在今江西吉安县东南。《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庐陵县:走马塍寨“在府南方山之麓。宋隆兴二年,以境内多盗奏置今寨,寻升为巡司,后废”。

  • 大石口镇

    即今江西修水县西北溪口水东岸大石口。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1:义宁州西北有大石口汛。

  • 灰山井镇

    即今四川乐山市东南辉山镇。清嘉庆《犍为县志》卷2:灰山井场在“县东北八十里。通乐山”。

  • 至道山

    在今浙江金华县东。《方舆纪要》卷93金华府:至道山“在府东南三十五里。一名覆釜山。亦名积道山。连峰拥翠,石磴萦纡,山顶平旷,可列屯营”。

  • 强公渠

    在今陕西耀县西南。《新唐书·强循传》:“华原无泉,人畜多渴死,循教人渠水以浸田,一方利之,号强公渠。”

  • 丛台

    ①在今河北邯郸市内。相传为战国赵武灵王所筑。由数台相连,规模宏大。《汉书·高后纪》:高后元年(前187),“赵王宫丛台灾”。颜师古注:“连聚非一,故名丛台,盖本六国时赵王故台也,在邯郸城中。”《后汉书

  • 张村镇

    ①北宋置,属穰县。即今河南邓州市西北二十八里张村镇。②清置,属鄜州。即今陕西富县西南张村驿镇。(1)在山西省平陆县西部。面积98平方千米。人口2.7万。镇人民政府驻张村。人口970。元代张姓首居,故名

  • 良沟泉

    在今陕西武功县西北武功镇北。《方舆纪要》卷54武功县: 良沟泉“在县(今武功镇)北十五里。永乐初,泉涌于此,引以溉田,大为民利”。

  • 丽水江

    在今广东信宜县北。《舆地纪胜》卷117高州:丽水江“在信宜县东北八十里。源出白马山,流入宜州界”。《方舆纪要》卷104信宜县:丽水江“在县北八十里。出县北百里白马山下,流入东川”。

  • 小池

    即今安徽太湖县东北四十里小池镇。明置巡司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