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岷州

岷州

西魏大统十年 (544) 置,治所在同和郡(治今甘肃岷县)。《元和志》 卷39: “南有岷山,因以为称。” 辖境相当今甘肃岷县地。隋大业初废,义宁二年 (618) 复置。唐天宝元年 (742) 改名和政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岷州。上元二年 (675) 没入吐蕃。北宋熙宁六年 (1073) 复置,辖境相当今甘肃西和、礼县、宕昌、岷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区。金改为祐州。后废。南宋绍兴九年 (1139) 另于长道县白石镇 (今西和县西南) 置岷州,十二年(1142) 改名西和州。元于故治复置岷州,初属巩昌路,至元八年 (1271) 割属脱思麻路。明洪武四年(1371) 置岷州千户所,十一年 (1378) 改为岷州卫。清雍正八年 (1730) 复为岷州,属巩昌府。1913年降为岷县。


西魏大统四年(538年)于宕昌羌地置南洮州,后改为岷州,治溢乐县(今岷县)。因南有岷山得名。辖境约相当今甘肃省岷县一带。隋大业三年(607年)废。义宁二年(618年)复置。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后地入吐蕃。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复置,治今岷县。属秦凤路。辖境约相当今甘肃省西和、宕昌、礼县、岷县等县地。金改为祐州。后废。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另于长道县白石镇(今西和县西南)置岷州。十二年改为西和州。蒙古于原祐川县地置岷州,治今岷县。初属巩昌都总帅府,后属宣政院辖地脱思麻路宣慰司。明初改置岷州千户所、岷州卫。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复置岷州,流官寄治他所。四十年废州为卫。清雍正八年(1730年)复置州。属巩昌府。辖境仅有今岷县一带。1913年降为岷县。


猜你喜欢

  • 子午河

    在今陕西洋县东一百四十里。《清一统志·汉中府一》:子午河“上流曰椒溪河,源出秦岭,东南流会蒲河、文水河,名三河口,折而南至白河铺,名子午河。又西南经西乡县东北界,又南入汉水”。汉水支流。在陕西省南部。

  • 赏溪

    一名泾溪。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里,指泾水与青弋江会流口,亦为泾水的别名。《舆地纪胜》 卷19宁国府: 赏溪 “在泾县”。与清弋江合流后,青弋江在县境亦尝称赏溪。

  • ?源口

    即今湖北阳新县东北��源口镇。《清一统志·武昌府一》:��源口“在大冶县东南”。

  • 淮安军

    ①南宋绍定元年 (1228) 改楚州置,治所在淮安县 (今江苏淮安市)。端平元年 (1234) 改为淮安州。②南宋咸淳七年 (1271) 置,属淮南东路。治所在五河县 (今安徽五河县北浍河南岸旧县湾)

  • 涣水

    又名浍水、 水。 自今河南开封县东分狼汤渠水东南流经杞县、睢县、柘城,南入安徽境,经亳州市东北、河南永城县南、安徽宿县、固镇,至五河县南入淮水。今上流已湮。下流在安徽境内者即今之浍河。

  • 路口市

    ①即今江西莲花县东北路口乡。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7: “吉安府莲花厅东有路口。”②即今江西宜春市东南路口。民国 《宜春县志》卷首图: 县东南有路口。③即今湖北黄州市东北十七里路口镇。清光绪《黄

  • 卫关

    在今河南卫辉市南。《方舆纪要》卷49卫辉府汲县:卫关“在府南境。《旧志》:汲县有卫关,亦大河津济处”。

  • 南满支线

    即中东铁路南满支线。自今黑龙江哈尔滨经吉林长春、辽宁沈阳至旅顺。长987公里。光绪二十四年 (1898)动工修建,二十七年 (1901) 年建成。今称哈大线。

  • 古朋

    即今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西南大樟乡古朋村。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象州图:东南有古朋。

  • 景港河

    在今湖南安乡县东。《方舆纪要》 卷77安乡县 “大鲸湖” 条下: “景港在县东北四十里。上通荆江,下达洞庭湖。一名景源港。” 《清一统志·澧州一》: 景港河 “自荆州府公安县四水口分流,至县界灵石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