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惯山
在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南石耶乡南。《方舆纪要》卷73石耶洞长官司:巴惯山在“司治南一里。山崖多板石,土人呼板石为巴惯也。又南一里有石崖”。
在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南石耶乡南。《方舆纪要》卷73石耶洞长官司:巴惯山在“司治南一里。山崖多板石,土人呼板石为巴惯也。又南一里有石崖”。
在今安徽绩溪县东北。《方舆纪要》卷28绩溪县:大石门“在县东四十里。有石高数十丈,对峙如门。中有道,可通行人。又有石横如门限,水经其上,激荡有声。下流十里又有小石门”。
即黑龙江。在今黑龙江省及俄罗斯境。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康熙三十年前,沿松花江而下三千里,俱设城郭,直至乌龙江而止。”何秋涛《朔方备乘》卷24引圣祖御制福陵功圣德碑:“北暨嫩江乌龙江,罔不臣服。”
①指黄河的一段。《尚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史记·吴起列传》:魏“武侯浮西河而下”。指今山西、陕西间南北流向的黄河;因这段黄河在夏、商及山东诸国都城之西,故有此名。《史记·卫将军列传》:“
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东。《寰宇记》卷112鄂州江夏县:曲池水“在县东三里。梁太清四年邵陵王纶为富水郡太守,雅好宾客,乐于诗酒,每慕王右军兰亭流觞曲水之兴,故以效之”。
即今山东招远市之界河。《方舆纪要》卷36招远县“原疃河”条下:“《志》云,东良河源出莱阳县(今莱阳市)西北八十里之芝山,流入界。又平南河出莱阳县西北七十里至下山,北流七十里,合东良河,与原疃河并流入海
①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置,属安州。治所在安乐县故城(今河北承德县东北老牛河之东)。东魏元象中,寄治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五十里。隋开皇初废。②西魏废帝元年(552)改安乐郡置,治所在玉城县(今河南灵
又名白羽。即今河南西峡县治。《左传》: 僖公二十五年 (前635),“秦、晋伐鄀……秦人过析隈”。即此。后为楚邑。《左传》: 昭公十八年 (前524),“冬,楚子使王子胜迁许于析,实白羽”。秦置析县。
在今福建宁德市东南十五里飞鸾镇。明嘉靖《福宁州志》卷2《山川》宁德县:飞鸾山“在二都,形如飞鸾展翼”,故名。
即浊泽。在今河南长葛县西。一说在今山西运城市解州西。《史记· 赵世家》: 成侯六年(前369),“伐魏,败湪(涿) 泽,围魏惠王”,即此。即“浊泽(1)”。
即今贵州金沙县东北安底镇。清咸丰四年(1854)王三鲊疤在安底率众起事,称“缘人”起义。后幺老王阵亡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