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蜀县
北宋乾德三年(965)改胤山县置,属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东南一百三十里。熙宁三年(1070)废入嘉川县。
古县名。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改裔山县置,治今四川省广元市东南。熙宁元年(1068年)废。
北宋乾德三年(965)改胤山县置,属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东南一百三十里。熙宁三年(1070)废入嘉川县。
古县名。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改裔山县置,治今四川省广元市东南。熙宁元年(1068年)废。
①即今河北隆尧县东之北澧河。《方舆纪要》卷14隆平县:沣水在“县东十里。自顺德府任县流经县界, 又东北与沙河合,注于胡卢河。嘉靖十六年,以故流壅塞,更加疏浚,谓之新沣河……《志》云:县城下有沣水渠,唐
①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指今山西省西南部,唐以后泛指今山西全省。因黄河自北而南流经本区西界,故有河东之称。《孟子·梁惠王上》: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即此。②唐方镇
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洛阳城东面正东一门。汉称中东门,魏晋改称东阳门。《资治通鉴》:西晋太康元年(东吴孙皓天纪四年,280),孙皓归降,“琅邪王伷遣使送孙皓及其宗族诣洛阳。五月丁亥朔,皓至,与其太子瑾等
即今江苏武进县西南、宜兴市西北之滆湖。《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武进县:滆湖在“府西南三十五里。南北百里,东西三十余里。一名西滆”。即“滆湖”。
即札什伦布寺。在今西藏日喀则市南尼色日山下。清《西藏图考》卷3:后藏“有寺曰札什伦布,乃班禅额尔德尼坐床之所,旧名仍仲宁翁结巴寺”。
在今上海市奉贤县西南。《方舆纪要》卷24松江府华亭县: 胡家港堡 “明初置,有兵戍守,属金山卫”。洪武初,设金山巡司于张堰镇,十九年(1368) 徙此。
元至元十五年(1278)改郢州置,属河南行省。治所在长寿县(今湖北钟祥市)。辖境约当今湖北钟祥市及京山县地。明洪武九年(1376)降为安陆州。嘉靖十年(1531)改为承天府(府治长寿县改名钟祥县)。清
①南朝梁大同八年 (542) 置,属桂州。治所在梁化县 (今广西鹿寨县北中渡镇北长安村)。辖境相当今广西鹿寨、永福、柳城三县相连接地区。隋开皇九年 (589) 平陈后废。②南朝梁置,属广州。治所在安怀
北宋宣和时建,在今四川乐山市南,大渡河(青衣江)注入岷江处。为捍江水之堤。《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吕公堤“自三江门二水之会,连延不断,岸被啮。吕公由诚大筑此堤,府人德之,以字堤云”。
在今北京市天安门西侧。原址是辽金时代燕京东北郊的兴国寺,元代改称万寿兴国寺。明清时为社稷坛,是皇帝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场所。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曾在此停放灵柩, 1928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