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广济桥

广济桥

俗称湘子桥。在今广东潮州市东门外,横跨韩江。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宝庆二年(1226)建成,历时57年。东西两端筑石桥墩十八个, 上架石梁作桥面。中间一段,宽约100米,水流湍急,未能架桥,只用小船摆渡。当时取名济川桥。明宣德十年(1435)重修,两端石桥墩增至二十四个,中段用十八只梭形木船连接成浮桥,故称“十八梭船二十四洲”,改称广济桥。是我国较早的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清雍正元年(1723)又在浮桥两端石桥墩上置铁牛两只,牛背镌有“镇桥御水”四字,早已不存。1958年由于交通需要,将梭船拆除,改为直通大桥。1980年重铸铁牛一只,置于桥上。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又称南渡桥。在浙江省奉化市东。历史上是奉化三大水陆交通要道之一,上通台温,下达宁绍,为商旅过往必经之路。桥始建于宋,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重建,明清时期多次重修。为4孔梁式廊桥,全长51米,宽6.7米。石制桥墩,上承木梁,梁上木板铺面,桥上覆以22间廊屋,引桥旁有小屋12间,内有建桥碑记、禁约碑等5块石碑。 (2)在广东省潮州市东韩江上。因有韩湘子书“洪水止此”石碑于桥畔的传说,又名湘子桥。是古代著名桥梁之一。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历时56年建成。初为浮桥,淳熙元年(1174年)毁于洪水,太守常祎重修,筑墩架桥。东西两段18墩,全长517.95米。中间一段,宽约百米,水流湍急,未能架桥,只用小舟摆渡,当时取名济川桥。明宣德十年(1435年)以后重修,并增建5墩,称广济桥;正德年间,又增建1墩,总共24墩。桥墩用花岗石块卯榫砌成。水流湍急的江心一段,不能造墩架梁,改用18艘梭船联成浮桥,能开能合,是国内最早的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明代大修5次,并在桥墩上建起24座形式不同的“望楼”(已圮)。清雍正元年(1723年)又在浮桥两端石桥墩上置铁牛,牛背镌有“镇桥御水”四字,早已不存。1958年由于交通需要,将梭船拆除,改为直通大桥。1980年重铸铁牛一只,置于桥上。桥头有广济门城楼。1989年于下游1千米处另建韩江大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潮 州 广 济 桥


猜你喜欢

  • 全县

    1912年改全州置,属广西桂林道。治所即今广西全州县。1928年直属广西省。1959年改为全州县。旧县名。1912年改全州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全州镇。1959年改名全州县。

  • 罗峒隘

    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清一统志·惠州府》: 罗峒隘 “在博罗县东北象头山南,为陆路要害”。

  • 神投海口

    又作神投海、神投海门、神授海口、神符海口,或误作灵符海口。在今越南中部清化省峨山县东。《明史·安南传》: 永乐七年 (1409),张辅讨简定乱,“由黄江、阿江、大安海口至福成江,转入神投海口,尽去贼所

  • 隆阳县

    唐武德二年 (619) 置,为南州治。治所在今四川綦江县北綦江北岸。明曹学佺 《蜀中名胜记》 卷18南川县引 《寰宇记》 曰: 隆阳 “取西永隆山为名”。先天元年 (712) 避讳改为南川县。古县名。

  • 武陵县

    ①西汉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北。东汉废。三国魏复置,属上庸郡。南朝梁废。唐武德元年 (618) 复置,属房州。贞观十年(636) 废。②隋开皇九年 (589) 平陈后改临沅县置,为朗州治。

  • 仁义砦

    即今山西灵石县南仁义乡。《宋史·杨廷璋传》:五代周世宗时,“率兵入太原境,拔仁义、高壁等砦”,即此。即今山西省灵石县南仁义镇。相传刘武周所筑,山崖壁立,四面堑削,地势险要。《宋史·杨廷璋传》:周世宗时

  • 贵乡县

    东魏天平二年 (535) 置,属魏尹。治赵城 (今河北大名县西北)。北周移治孔思集寺 (今大名县东北大街乡),属昌乐郡。隋为武阳郡治。唐为魏州治。五代晋改名广晋县。古县名。东魏天平二年(535年)析馆

  • 江源郡

    唐天宝元年(742)改当州置,治所在通轨县(今四川黑水县东)。辖境相当今四川黑水县地。乾元元年(758)复为当州。

  • 九尺铺

    即今四川彭州市东九尺镇。清光绪《彭县志》卷2:九尺铺“在南街仁凤里,距县东二十里,东南距濛阳场、竹瓦街俱二十里。雍正中设。由场东北出二里为新九尺铺,南出二里为老街子,今并废”。

  • 固石洞

    在今江西于都县东北。《宋史·岳飞传》:南宋绍兴三年 (1133),岳飞讨群盗于虔州,“固石洞贼彭友悉众至雩都迎战,跃马驰突,飞麾兵即马上擒之,余酋退保固石洞”。《清一统志·赣州府一》: 固石山 “在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