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 (彊) 川口
即羌水之口。在今甘肃东南西倾山南白龙江沿岸。《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景元四年 (263),邓艾伐蜀,遣天水太守王颀攻姜维营。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欣等追蹑于强川口,大战,维败走”。《资治通鉴》: 三国魏景元四年 (263) 胡三省注: “强川口,在嵹台山南。嵹台山,即临洮之西倾山”。
即羌水之口。在今甘肃东南西倾山南白龙江沿岸。《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景元四年 (263),邓艾伐蜀,遣天水太守王颀攻姜维营。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欣等追蹑于强川口,大战,维败走”。《资治通鉴》: 三国魏景元四年 (263) 胡三省注: “强川口,在嵹台山南。嵹台山,即临洮之西倾山”。
明洪武五年 (1372) 置,治所即今海南省琼山市。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治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属广东都司。后废。
即今安徽濉溪县南五铺乡。旧属宿州,为通河南商丘孔道。清光绪《宿州志》卷3:西五铺集“至城五十里”。
即今福建建宁县西里心镇。明洪武三年(1370)西安巡司迁此。正德十五年(1520)移邱坊隘。
即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泗水一带。南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上“苏吉丹”条:“打板国东连大阇婆,号戎牙路(注:或作重迦卢)。”
明洪武五年(1372)改木瓜仡佬长官司置,属贵州卫。治所即今贵州长顺县西南睦化乡。后属定番州。清以后废。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元木瓜犵狫长官司置,治今贵州省长顺县西南木瓜。属贵州卫。正统三年(14
即锡兰河。今吉林舒兰市东之呼兰河。
一名董滩口。即今湖北枝江县西十四里董市镇。《清一统志·荆州府二》: 董市 “在枝江县(今枝城市东南枝江镇) 东六十里,亦谓之董滩口”。
在今北京市密云县北五十里。《明史·地理志》密云县:“有石塘岭、墙子岭等关。”《清一统志·顺天府四》:石塘岭关“有城,周二里有奇,旧设参将。本朝改设石塘路都司,今改守备。《县志》:石塘岭关东自陈家峪,西
民国时属西藏地方政府。治所即今西藏林周县北哈母 (洛麦)。
在今黑龙江省嘉荫县西北。源出伊春市东北小兴安岭南,东北流至嘉荫县西北双河镇附近注入黑龙江。民国《黑龙江志稿》卷4:乌云河在“(乌云)县东南百里。二源出玛哈拉山,东北流九十里注于黑龙江”。